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剖析了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当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成长起来的独立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市场定位,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与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鉴于此,在分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以期为提高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及其管理研究,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为切点,从不断改进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合理建构实践的过程环节、科学建构考评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理念、注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特点等诸多方面着手,构架出具有可操作性与针对性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全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韦超现 《广西教育》2014,(27):80-81
针对广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广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50):127-12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改革的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综合性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拓宽教学路径,提高教学效果,让教育实现与时俱进,许多具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在高校艺术设计的课程中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发展状况和主要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多样化教学路径探索的重要作用,借鉴国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多样化教学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有效解决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路径探索中发生的问题,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不断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思想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6.
VR+虚拟现实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VR+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它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学生的实践模式,有利于艺术设计复合性人才的培养。该文首先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联系VR+虚拟现实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意义,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为探索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教育实施办法途径寻求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省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查找问题,结合现实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改进措施。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科学、实用、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都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导致对人才素质特别是新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效果,在各个高校不尽相同。整体来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缺乏,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后具备独立实践能力,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文章分析了实践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作用,指出了当前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以助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笔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开设成为多数高校探索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相关课程实施观念陈旧、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弊端也日益显现。怎样立足于实践,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遵从中国工笔画的艺术语言,明确教学目标,寻求在设计中的创新原则,是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结合中国工笔画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实践,总结教学经验寻求更为恰当的教学模式,迎合时代赋予设计的需求,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日趋火热,如何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设计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促进学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学课本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学生学习消极被动、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等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碍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影响学生将来就业,提出了开展市场调研、改进教学方法、推广情景教学、建立实践基地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林岩 《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08-110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努力推进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进行设计类课程探索,对多元现代性背景下设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适应时代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梳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程,从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多个角度出发,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越来越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细分出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由于各类学校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的差别,教学效果良莠不齐,不少地方需要改革。本文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蒋登攀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3):82-83,94
公共艺术设计的时代性与公共性决定了其教学的创造性与多元性。高校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应从研究教学内容入手,紧密联系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优化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着眼于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创新教学思路,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创新意识,加强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合格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之一。艺术设计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是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断的创新动力。结合专业特点,从历史发展、社会热点、唯物辩证角度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采用“立体式”模式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大爱无私的职业精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课题制教学”是二种全新的更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相比,“课题制教学”提倡把社会课题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让学生在学校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观察能力、适应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解决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多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当前工作室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结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环艺设计专业运行多年的联合工作室模式的经验,提出更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学科发展的联合工作室模式,并对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教学模式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国各高校探索艺术设计学科办学特色的大背景,本文立足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中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实证等分析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教育学为学科着力点,分别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重要的观念转变,在较细致的层面上摸索在财经类高校环境里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自身教学规律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剖析了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整体的教学实施系统中,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调节与重构,以此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实施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毕业设计全流程的四年学习、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三学习两实践的"巨无霸"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魏鑫 《文教资料》2020,(2):124-125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专业与一般大学专业不同,无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理念方面都有其独特性,与社会给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定位及市场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形势,意在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本文将就本科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