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的排列形式是诗最重要的形式特质之一,具象诗是最重视诗的视觉效果的诗体,能够采用非语言形式起到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受到二十世纪现代诗人的高度重视。威廉斯和肯明斯是英语具象诗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人,威廉斯只是对传统诗形作了不违背诗歌规则和语言规则的改良,肯明斯颠覆了已有的诗歌秩序和语法规则,将具象诗创作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2.
具象诗是一种运用语言系统创作出来的极具艺术性的文本形式。具象诗正是在语言机制模式运作的支配下,打破传统语法使用规则,创作出的语言产品。具象诗很好地诠释了解构主义的理念,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传统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一个有结构的体系,具象诗的创作过程是将完整结构打破的过程,但破碎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此独特形式本身是诗意的一部分。通过分析英语具象诗与汉语具象诗中的语言机制和副语言特征,比较具象诗在两种语言中的语言学机制的异同,对文学与语言学结合分析诗歌的文体学发展有重大意义,对语义学、句法学研究有其推动作用。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具象诗语言学机制,加深对两种语言诗歌语言的运用的理解,促进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诗形是诗的重要文体标志,是诗体的主要成分。好的诗形不仅自身具备诗美,还能帮助诗人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加诗美。新诗的形体美是新诗重要的文体特征,在20世纪前半期受到新诗人的一定重视。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当代,由于新诗的历史,特别是形体建设及唯美写作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又受到西方诗歌重视诗的形体的观念甚至具象诗的影响,台湾比大陆更重视诗形建设。大陆的网络诗歌没有像台湾那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大陆诗形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诗人学者既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体,更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形。  相似文献   

4.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向,大致体现在诗质的现代化、诗语的现代化和诗体的现代化。南社诗歌在整体意义和诸多层面上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诗教”传统由来已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承传和演变后,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君子儒”“诗教”重点在“以诗为教”,汉以后诗教的重点则向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倾斜。“诗教”传统的延绵不绝使其成为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对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影响深远,弘扬“诗教”对继承优秀文化基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诗评选》是王夫之重要的诗学著作,选诗评诗,极具特色。在选诗方面,不仅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还收录了八位女诗人的诗作。《古诗评选》所选诗歌主要来自汉代及魏晋南北朝,这些诗歌承载了王夫之独特的诗学理想,其审美立场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和艺术特性同儒家诗教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德国诗人席勒将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不同的精神产物。素朴诗和感伤诗的单独提出有着它自身的美学意义,“素朴”使得“诗三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难以企及的创作高峰;而“感伤”则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当代生态诗歌都是迄今为止最具科学意识的诗歌,是科学与诗融合的典范,创造了科学与诗对话的新空间.这与当代生态诗歌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语境及其生态关怀和创作宗旨直接关联.科学作用于生态诗歌的一个最显著的结果便是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即从传统的审美走向审丑,将传统自然诗所忽视、遮蔽、排斥甚至是"打压"的丑之自然作为其抒写和赞美的对象,实现了对传统自然诗的美学超越.  相似文献   

9.
诗语·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歌积淀形成了特有的言说方式和审美特质——诗语与诗味。从文章体式的角度讲。诗语与诗味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我们以阅读常规文体的方式阅读古典诗歌,读不懂诗;以鉴赏常规语言的方式鉴赏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咏竹诗,这些诗表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追求及处世态度,还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这些意蕴丰美的诗歌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与中国诗是这辉煌的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虽然诗和画分属艺术和文学,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而诗则不是具象的,是流动的,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又各自异化,这就是说,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13.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微型诗在90年代中期以来,从原来偏重于抒情和哲理发展到微型儿童诗、寓言诗、讽刺诗等等。对于创作和欣赏而言。各种题材的探索创新,使微型诗成为色彩缤纷的百花园,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美国现代诗坛横向格局里的一个纵向视角,结合庞德、威廉斯、肯明斯的意象派代表诗作,探讨其中意象外化为具象的轨迹以及具象中蕴藏意象的特征,并对具象诗表意法作简要分析,进而对意象诗与具象诗,包括二者视觉性特点,作实质性区分。  相似文献   

15.
诗,是对"此在"的敞开。而所谓"下半身写作",是对传统诗歌诗性的误读,是在一种非诗的情绪下对诗歌本身的报复和泄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诗人如何发扬汉语和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歌如何立足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呈现人类存在的整体性命运和思考,应该是我们更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对传统诗与美国语言诗的特点相比较,并从意识形态方面探讨语言诗形成的背景。激发广大读者对美国语言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更多的诗歌爱好者研究探讨语言诗。  相似文献   

17.
唐代恢复并发展了"诗可以观"的"考见得失"传统,原因有三:推行进士制为诗人参政创造了条件,皇帝纳谏及谏议制度促使谏诤精神的确立,文网较松使以诗论政成为了可能.从"观风俗之盛衰",到"考见得失",是以诗干政的理论概括,其变化关纽在唐朝.孔颖达以官方立场阐释了诗歌的功能,杜甫、元结、白居易等都强调了诗歌的政教作用,而皮日休道出了以"诗"言政多类"歌"的特点.唐代具观政价值的诗歌兼涉内外,不仅是杜甫,盛唐边塞诗和悯民诗、张王乐府、元白讽谕诗及晚唐指陈弊政之作,都属于此类.  相似文献   

18.
熊毅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4):117-118
17时期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约翰.多恩的诗歌跳出了彼特拉克诗歌传统,从语言、情感以及音响层面上看,它标新立异,奏出了一组和谐的变奏曲。着重从多恩诗对彼式诗解构的角度来探讨多恩诗歌的主要特色及其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新诗重要一支的现代主义诗潮经历了发生期、确立期和成熟期,从而完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周期;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虽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但它仍是中国传统诗歌创造性的延伸,具有汉民族的思想内核和现代性的艺术姿态。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