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课堂评价性语言,能够使用充满了艺术性的语言提高课堂评价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能够使用充满了客观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了学习语文的活力。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挚感情,从而认真地进行语文课堂学习。  相似文献   

2.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愿学、乐学语文。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使用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让课堂充满魅力。一、课堂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实质内容。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该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当前很多语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学习的轨道。因此,语文教学应用全情朗读、多方比较、品味字词、联系语境和发挥想象等语言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学习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学习,更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喜爱中文,并能灵活运用语言。由于语文科目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使用的工作语言。美国教育学家内德·弗兰德斯通过课堂现场研究发现,教师的语言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学生应用语言的典范。教师教学语言的语音,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语音艺术,掌握教学语言在语音方面的特点。 一、语音要准确规范 语文教学语音的准确规范,首先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的准确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讲解语言、提问语言、鼓励语言等的语音要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抓好学习。1、语文教学要使用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7.
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8.
汪德杰 《成才之路》2014,(21):51-51
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不等于上语文课的时间,当然也不等于上课时间与下课做作业的时间之和。关于时间的分配与管理方式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一、语文学习时间的界定 何谓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它是否就等于是上语文课时间加上下课做语文作业的时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对其他学习阶段的学生不是很了解,学习语文的时间应该是指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当然,语文学习不只是语言学习,但在语文学习之中,语言的学习显然是核心,也是最主要的。我们常说语文学习重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语言的自我体味、感受、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永远代替不了的。听、说、读、写、记忆、思考、品味、鉴赏等以语言为核心所进行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语言活动。当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语言行为(如问候及一般的交流等)不能算在其中。本文所指的语言活动特指一些能提高学生语言的学习运用和理解、表达等能力的语言活动。抛开智力等因素不讲,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大体上与他语文学习时间的多少成正比。即他的语文学习时间越长,他的语言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9.
蔺玉荣 《教师》2013,(9):30-30
兴趣是促进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的有效途径。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教会小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而语言的学习不是只按照课本上说的朗读背诵就行了,关键是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亲身感受,耳濡目染地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驾驭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活动。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生的习作是其驾驭语言、使用语言的人文素质等语言合成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在农村,由于学校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学生作文中大都存在话说不清、  相似文献   

11.
王琴玉 《小学语文》2014,(12):44-45
听写词语,听记句子或语言片段,是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招数.是一种比较传统而高效的集体学习活动,主要作用是检测学生对教材中重点词句的掌握,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积极而专注地进行语言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要求教师课堂采用有效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具有艺术性,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用语进行审视,用心思考课堂用语,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在于语言的内化。本文谈的只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当然,语言内化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更科学、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的语言才会更丰富,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相似文献   

14.
刘兴旺 《甘肃教育》2020,(5):166-166
语文属于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直接使用语文材料开展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技能。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语言是联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纽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感情的桥梁。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规范纯正的语言,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崇高感;运用准确得体的语言,给予学生语文学习的舒适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优美感;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点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感;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小学语文实践研究中的点滴收获为出发点,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7.
王彦萍 《考试周刊》2014,(46):48-48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开端,该阶段教师引导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学生今后学习生涯的语文学习成果是否丰硕。作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语文学习的载体,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有鉴于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并对语文教学语言形成完整认识,以此指导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作业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作业设计呆板枯燥,使学生写作业失去兴趣,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发展多元智能的语文作业设计,要以语言为核心,促使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语文作业是语文学习的巩固和延伸,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亦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低年级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期。教师应把握好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引领学生学好汉语拼音知识,认真抓好识字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还要善于使用情境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确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优化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既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天地,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课堂以外努力延伸,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