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以2016—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语料,对其构词方式、内容取向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基于认知理论对流行语的产生理据进行了说明。结果发现:中日流行语构词法基本相同,都有复合词、派生词、缩略词、借用词、旧词新用这五种形式,但是由于汉语和日语所属不同语系,导致两国上述不同种类的构词在数量上呈现差异。从内容取向来看,汉语中的时政相关类、情感表达类流行语比日语多,日语中的纯粹娱乐类流行语比汉语多。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201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萌"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同时也受着心理条件的制约。本文的研究从中日两国的"萌"与美意识的关系入手,以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萌"和"萌え"的定义及表现、与传统美意识的关系、审美心理的特征,以及"萌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俞洁伟  王慧 《考试周刊》2012,(11):18-19
汉语流行语正在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流行语的日译研究受到重视。作者通过对流行语产生背景和原因,以及日译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如何将现代汉语流行语日译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表现形式上中日两国的网络流行语都趋于缩略语;在情感表达时都倾向使用情绪比较强烈的或者夸张的描述,但中国的有更多引申含义,而日本的则没有;在内容来源上都多与经济现象相关而缺少对政治的关注,且与传统媒体密不可分;但中国的多是既有的语句通过网络赋予新意而重新流行开来,日本的来自网络自身的语句相对较多;中国的网络流行语更具有自我娱乐精神,而日本则更多关注社会事件。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不仅催生了人们交流的新方式——网络语言,也增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从源头看,汉语网络语言中大量涌现的外来词现象不容小觑,本文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日源词传入的背景、日源词分类及中国网民接受日源词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透视社会的反光镜,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文化心理。人们可以透过流行语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大众心态。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流行语的生成途径,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流行语蕴涵的文化心理,可窥见流行语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展现,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折射反映,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民族高校大学生使用的流行语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体现,是多元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也是大学生社会文化心态的直接反映。流行语的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性别和民族差异。影视文化是大学校园流行语传播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贺萍 《文教资料》2007,(3):62-64
本文主要是对大学校园中存在着并不断变化着的流行语进行分析归纳,从其类型、特点及来源等多个方面说明校园流行语作为一个变化中的群体,对现代汉语词汇构成的影响,探讨其反映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独有的社会文化心理,以更有效地促进校园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流行语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与社会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大学校园的流行语更是反映时下最新潮流的动态,并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本文拟从近几年不断涌现的美国大学校园流行新词入手,研究美国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运用,以期对美国大学校园流行语做深入分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现在,在日本流行语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文化,经常能听到流行语。每年年末都会举行流行语颁奖典礼,关于流行语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因为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它不仅代表了年轻人的时尚观,而且体现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状况。但流行语的使用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应该注意恰当使用。  相似文献   

11.
考察近三年来汉语流行语的语言特征与社会特征,对比分析《人民网(日文版)》《人民中国》《中国网(日本版)》对流行语的不同译法。在这一基础上,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挖掘适用于不同类别流行语的日译策略。汉语流行语的日译策略包括直译、直译+注释、意译、归化、回译五种。直译法适用于政治、科技、经济领域的流行语。直译+注释法和意译法适用于娱乐与社会生活领域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流行语。归化译法适用于目的语中有相同指示对象的流行语。回译法适用于源于外来词汇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2.
日汉互译过程中的流行语翻译是相当棘手.一旦提笔翻译,就要了解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怎样尽可能的保持原文的丰富内涵和社会文化背景,至少要提示读者去注意,去思考、去了解原文所覆盖的社会文化背景,正确地把握住流行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作为"敏感神经",可以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文娱等的热门话题。虽然流行语广泛传播过后会逐渐冷却,被人们淡忘,甚至成为"死语",但流行语作为整体永远都不会消失,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社会事件的不断发生,流行语会层出不穷、推陈出新,对日本流行语作以分析,可对其文化、社会现状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吴双  王路 《华章》2010,(15)
现在越来越多的日语学习者开始关注流行语,在日语教学环节中适当引入流行语的内容无疑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社会及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对流行语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联等方面的分析,强调日语流行语在高级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越发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和文化发展现状。翻译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何翻译好网络流行语,实现流行文化的对外传播,尤其是通过政治语境进行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政治语境中的部分流行语,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雪 《华章》2011,(34)
校园流行语作为社会流行语的一个重要表征,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社会文化心态.可以说,流行语的使用是许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目前已成为当下大学生表达生活感受和自身需求的一种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17.
研究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从21世纪以来每年都由权威机构发布主流媒体流行语,至今已发布20类以上逾几百条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跟踪流行语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是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7,(2):61-63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流行语,属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作为主体而实施的结果,承载着主体的心理与思想,反映着群体的价值观念,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已经日益凸显其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网络流行语也会存在一定的失范情形,这就需要对网络流行语予以有效规范与引导,才能营造出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环境。基于此,在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特点与性质的基础上,就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失范与引导机制等方面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9.
沈秀丽 《现代语文》2007,(5):115-115
一如果说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语言中的流行语则是观察社会的"晴雨表",是包罗人世百态的万花筒。作为语言中最活跃因素的流行语,总是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20.
汉语流行语深刻反映着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使用和认可,也得到各学界的广泛关注。汉语流行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口语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却没有相关的明确论述。本文从汉语流行语的发展、研究现状等展开分析,对汉语流行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对汉语流行语教学的课堂实施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