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滔 《声屏世界》2006,(6):38-38
广播电视中出现的广告语言大多数是由播音员来完成的。广告播音是一种特殊的播音文体,有一定的商业性。广告少则一句话,多则百字,篇幅短小、文字简练,给广告播音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要求播讲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传达出广告策划的意图,准确表达诉求点,达到吸引人、感动人、诱导人、说服人的目的。广告播音对声音个性的选用十分讲究,如宽厚凝重的声音与开阔深沉的意境伴随;细腻委婉的声音与秀雅玲珑的姿态吻合;爽朗高亢的声音与愉快欢乐的面貌和谐;清脆甜美的声音与精巧明亮的形象匹配。选用个性突出的声音除了与广告形象有关,更是追求声…  相似文献   

2.
现代广告伴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一路走来,今天不仅成了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一种社会机制.许多学者把广告看做一种劝说性商业话语,其实劝说性和商业性只是广告话语表象,透过广告话语表象,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支撑着的宏大叙事--自由主义,包含关于"人"的自利性本质的假设和自由市场的"丛林法则"逻辑.正因为如此,广告受到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许敏玉 《新闻界》2012,(16):25-28,63
广告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是人类不断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果。后现代广告作品追求主题概念化,逻辑非常规,意识形态化。后现代广告文化具有文本"无意义"性,符号运用颠覆性和异质文化融合性。后现代广告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冲击体现在宣扬个性的解放,消解固有文化模式,再塑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广告艺术论     
葛在波 《新闻世界》2014,(6):186-188
本文分析、论述广告艺术化现象的社会和历史动因,认为广告"艺术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因是经济基础及由之决定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在广告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这一争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达到高峰。此后,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广告"两性"之争渐趋平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广告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在笔者看来,这恐怕也只是在从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当代语境下广告的一种自我粉饰罢了。  相似文献   

5.
张洁 《新闻爱好者》2011,(19):81-82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在中国渐渐盛行,广告商的青睐和受众的反感让中国的植入式广告显得十分尴尬。笔者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这一问题,用逆反心理原理分析"非融入性"植入式广告对受众心理的干扰;用单纯性接触理论、隐性宣传的心理机制、经典条件反射、模仿心理机制和记忆原理分析"融入性"植入式广告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2)
本文分析现代意义上的广告研究领域两个基本的哲学论"主因"——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尽管此两种"主因"之间是交融互渗的关系,但总体而言二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自沿着不同的价值轨迹发展。当认识论越是被推向极致,对本体论的呼声便越是高涨,反之亦然。作者认为,现代广告研究总体而言是本体论"主因"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认识论从未远离人们的视线,每一次广告认识论的突破都会带来广告本体研究的大发展。另外,大约始自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以及包括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后学"的兴起,广告研究认识论的受重视程度得到了空前提高,且新时期的广告研究认识论将在新的基础上迈向价值论,从而使基于认识论的价值论广告研究成为广告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ure",其原意是吸引人注意、诱导和披露。①20世纪初期引入国内之后,"广告"一词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而家喻户晓。广告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而告之,它成了一种具有创造性、艺术性的大众传播活动,成为一种文化样态。房地产广  相似文献   

8.
传统营销传播将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关注的是广告的市场利销性;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则将广告看做品牌与顾客及利益相关人良好关系建构的一种沟通工具,因此广告的目标策略、目标受众策略、广告媒体策略和广告传播策略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不仅应用于传统文学、诗学,而且还扩展到其他非文学领域(如建筑、绘画、电视、电影、音乐、广告等)的研究.本文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广告互文关系的符号结构的社会特性、广告互文意义的生成与认知机制以及广告互文创意的文本策略诉求功能.  相似文献   

10.
滑明达  滕学明 《传媒》2005,(2):58-59
性感广告,顾名思义,是与"性"这一人类最基本最强烈的欲求联系在一起的广告形式.但这一说法并不严谨,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如何定义性感广告,也是意见不一.我们认为性感广告是一种以表现性特征、性心理为手段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广告表达形式,好的作品不但有助于销售,还可以给人以美感.这一定义澄清了一个误解,即性感广告等于色情,它表明性感广告虽借助与性有关的画面和语言来表达,却应注重人物和场景的魅力与美感,要达到"审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见于西班牙人F·D·翁尼斯(F·D·Onis)1934年编撰的《西班牙及西属亚美尼亚加诗选》一书。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的主要理论家查尔斯·奥尔(Charles·Olsom)经常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于是,后现代主义渐渐成为一个在文学、艺术、哲学等研究领域内被广泛运用的时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24):81-84
广告作品不仅是一种经济竞争手段,也是一种艺术审美媒介,它结合了经济和审美的双重身份。广告审美和传统审美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使得广告审美消解性地继承了传统审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消解了传统审美的功利性,审美范畴局限于一定的意识范畴,广告审美是"非精英"性审美。  相似文献   

13.
植入式广告是一种隐蔽性比较强的广告形式,它隶属于隐性广告这个大类别,但是很多人容易混淆二者的界线。在显性广告的性价比日渐下滑、国家广电总局频繁出台"限广令"的今天,植入式广告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植入式广告却呈现出一派混乱的景象。笔者通过分析植入式广告的优势和不足,为植入式广告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网络视频广告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网络广告形式,现已融入网民生活,网络视频广告中又以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运用"接近权"、"把关人"、"使用与满足"、"马斯洛需求"等传播学及心理学理论对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受众特点及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从受众的角度探讨了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在中国渐渐盛行,广告商的青睐和受众的反感让中国的植入式广告显得十分尴尬。笔者将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这一问题,用逆反心理原理和选择性理解原理分析"非融入性"植入式广告对受众心理的干扰;用单纯性接触理论,隐性宣传的心理机制,经典条件反射,模仿心理机制和记忆原理分析"融入性"植入式广告产生的积极心理效果。预防引起受众的反感,是植入式广告必须解决的难题。解决之道就在于了解受众的心理,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植入式广告真正融入节目,在节目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发挥植入式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在形式上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6.
法国社会学家热拉尔·拉尼奥把一般商业广告分成了冲突性广告与和谐性广告。和谐性广告作为一种缓解社会矛盾的"制动器",在社会建构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关系的和谐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学术价值。本文通过二者对比,重点分析了和谐性广告的发展现状、特征及其社会影响,意在探讨和谐性广告对社会建构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泛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本身是漠视阶层的划分和对立的,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等级观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彰显了极大的个性与自由.而作为后现代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解构主义也是反对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凸显了对传统与权威的挑战.在高雅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后现代艺术在弥合现代主义时期二者的鸿沟的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对立关系,而发展成为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并逐步地将高雅文化解构,使之融人大众文化、进入广大受众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8.
时尚类杂志图片编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毅 《编辑学刊》2006,(4):57-60
时尚类杂志的图片可以分为封面图片、文章配图及广告图片三种.利用图片编辑突出个性,展现"时尚"魅力,是未来时尚类杂志发展的一大契机.  相似文献   

19.
郭萍 《传媒》2018,(13):40-42
西方学者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只要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种批判或超越.后现代主义以反传统而著称,可以说传统哲学主张什么,后现代就反其道而行之.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广告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各种后现代主义性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跨越国界的背景下。视觉文化的巨大冲击力必然影响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文化现象并存的中国本土语境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毁誉参半的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理性与各种“元叙事”之后并未指出一条解决之道.广告中隐含的多元主义和提倡欲望拒斥深度的消费主义反而更有可能在不同价值体系的悖反分裂中把人类推向价值虚无的深渊。如同许多大众文化形式一样,广告作为功能性文本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及其巨大的号召力,犹如横亘在人类精神家园中的一个诡异而冷冷的影子。在建构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的过程中,不同价值体系从混乱并存与矛盾冲突走向和谐。必然要经历不同文化观念的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