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玫  梁芷铭 《传媒》2015,(20):75-77
微博的兴起使得公民的话语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受众话语权得到了释放.微博虽然让一般受众有了话语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话语权结构是平等的,微博的出现只是赋予了受众话语权并让其言论有了传播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话语权格局.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具有自媒体性质的微博在全球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对于传统话语垄断地位的动摇是显而易见的,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重构着原有的话语权格局.凭借微博,普通民众获得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微博似乎成为了实现公众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谈起,着重分析草根微博在传播公共事件时的发声过程,及在实现话语权过程中的现实表现,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探究草根微博在实现公众话语权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为公众话语权的构建产生了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自媒体环境下公众话语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自媒体环境下公众话语权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自媒体时代公众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一定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苏婷 《大观周刊》2012,(49):38-38
大众传播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的平台。而微博作为顺应网络移动化发展大势而兴起的新媒体,它在带来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微博中公众意见表达的特征及形态,讨论了公共话语空间在微博的建构,及其治理与规范。  相似文献   

5.
陈雪薇 《今传媒》2016,(1):45-46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受众涌入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微时代",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它们在更新生产机制的同时,也更新着各自所承载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中传递的话语体系更影响着我们日常的交往、生活.微信公众平台是"微时代"中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中重要的分支,一方面,不同类别的公众号都有各自独特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话语形式.本文试图从多模式话语的角度来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运作模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探索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别及其话语模态,阐明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话语体系来吸引受众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是公众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同民生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有着很大的关系。民生新闻就是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通过对民生新闻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构建民生新闻中的公众话语权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马海燕 《传媒》2014,(7):78-79
话语权的分配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媒介是话语权表达的重要渠道。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平台,为现代社会各阶层受众表达自身诉求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促使媒体话语权的再分配。政府部门、商业集团、精英阶层、普通受众、弱势群体等各方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展开新的话语权博弈。  相似文献   

8.
陈功榕 《东南传播》2012,(10):42-43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权在开放性方面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权威机构向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呈现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向性的互动。公共话语权与公众话语权的概念不同,公众话语权是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普遍权利,而公共话语权则有特定的含意,它包含了传播话语的社会属性和受众被动接受的特征。坚持平台开放,明确责任主体,规范传播监督,促进网络自主监督机制建设,推动以过失责任可追求溯为前提的自愿实名等,是当前规范新媒体公共话语权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平台,使话语权重新回到了受众的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上却陷入了"沉默"。本文主要以微博时代的"围观中国"和2016年的"吃瓜群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众逐渐陷入"沉默"的原因及受众心态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时代,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公众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受众不断增多,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避免地发生分流,所以广播要想发展,必须融合新媒体更加快捷、交互性更强、传播面更广等优势。本文试图以少儿广播节目与微信公众号相结合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少儿广播节目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发展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人们传统的社交和沟通方式,微博也是互联网络发展的产物。微博引领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变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微博的广泛使用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对话语权的释放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话语权规范策略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话语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点上升为公众舆论重要平台,但由于网络暴力等问题的存在,网络话语权亟待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王飞 《青年记者》2014,(1):47-48
微博话语权,是指微博作者借助微博平台,通过文字、图像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和将信息向外传播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所以,微博话语权可以相应地分为表达权和影响力。微博的表达权,强调的是一种微博作者话语的资格以及实现话语的可能性。微博的影响力,强调的是微博信息的有效传播以及微博信息影响他人的能力。在微博语境下,微博的话语权出现了表达权草根化、影响力精英化二元分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媒介话语权在受众影响过程中传播模式的应用当人们力图从社会层面分析话语权与受众利益关系来试图找到平衡话语占有权有效策略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话语权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所运用的传播模式的影响。媒介的态度被投入公众舆论中,来制造"同意"。媒介话语如  相似文献   

16.
田园 《青年记者》2016,(33):16-16
从最早的读者来信、手机短信、热线电话,到今天遍地开花的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甚至直播平台,受众参与形态的嬗变几乎构成了媒介进化的另一条主线。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推动下,UGC(用户生成内容)、自媒体平台等新的受众参与形态层出不穷,与过去简单地强调主体话语权、意见反馈、双向交流的受众参与行为不同,如今的受众参与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孟洁  张傲 《青年记者》2012,(23):58-59
微博的出现,把社会带入了"自媒体"时代,公众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实现.同时,微博的一个显著作用在于,进入的低门槛造就了其高度的社会化.在微博搭建的平台上,受众围绕各种话题,建立起的是以单纯的"个人"为中心汇集而成的网上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分享信息、交流感情,"人的关系’取代‘内容’成为人们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话语权释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话语权既包括话语权利也包括话语权力的内涵出发,分析网络话语权释放存在的公众不珍惜话语权、恶意利用话语权和公权力限制与干扰等问题,并提出了在网络规制、媒介素养和网络技术三方面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陆笛 《东南传播》2012,(7):68-70
随着微博近年在网民渗透率稳步增长,作为微博重要延伸功能的微访谈开始成为微博用户使用的热门功能。微访谈产品是建立在微博平台基础上的文字访谈类产品,在微访谈中全部问题由普通网友实时提问,由访谈嘉宾选择并直接回答,搭建了名人和普通人之间的线上沟通互动平台。本文主要以五个主要微博运营商的微访谈运营数据,分析微博访谈类产品的发展现状;以新浪微访谈作为核心分析案例,对微访谈的传播特点和受众关系进行了辩证性的思考,并提出了微访谈长远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传播迅速、定向传播、协作传播等特性,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充分行使话语权,言论表达更加真实、自由和多元,但同时也存在利用微博歪曲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信息、传播错误观点等话语权滥用问题。本文围绕微博传播中话语权滥用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