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受众研究新进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受众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受众研究更加重视对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受众接触媒介的环境、受众认知三个方面的分析;其中内容的研究更重视对影像的分析,媒介的研究史重视对电脑网络的探讨,研究的对象更注重对女性的选取;并出现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的关系从"紧密难分"到"相对独立",受众研究与内容研究的关系从"效果"到"意义"的逐步转向等研究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态势.如何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研究,则是受众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9):14-17
受众研究作为传播学的重要领域,其理论与范式经历了许多转变,但从总体上来说,受众研究不像其他领域一样存在清晰可寻的时间脉络,本文以受众研究的核心命题——"媒介—受众"为线索对西方受众研究历史做一个相对简单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受众,既是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使用与满足"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是在西方传播学受众研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孙子琇 《新闻世界》2014,(11):129-130
相比于西方受众研究的热闹,我国学界对受众研究显得比较冷清。我国的受众研究或许存在的问题是想急切吸收西方研究的思想,以致体系混乱,难成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方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就其不同时期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受众"实际上是一个被人们建构出来,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概念,而并非指向一个活生生存在于物理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群体。在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受众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受众观:以世界大战为背景形成的学术研究与政治实务相扣的宣传式受众观;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市场导向的批判式受众观念;以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的行动式受众观。然而这三种各具阐释力度的受众观念在当代却不能解释许多社会传播现象。这让受众问题越来越像一团迷雾,愈发让人琢磨不透,我们真的理解受众吗?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先明晰这三种各具阐释力的受众观内容,赋予各个时期不同受众内涵形成背后的历史层面观照,其次通过观察受众内涵的阐释变化探究这三种受众观形成背后的社会语境与阐释失效处,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个关于受众问题的阐发,从而促进、引导受众观念在新时代的更新变革。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博客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受众的参与程度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受众的权利也由此产生了变化。本文试图从受众权利的角度分析博客,探讨博客给受众权利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对受众权利的实现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马锋  周东华 《新闻知识》2005,(2):18-19,17
受众观是指媒介对受众角色、身份和地位的整体观念意识,是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观念、价值信念、价值理想等等在受众角色认知中的反映。不同的受众观不仅决定着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编辑方针、传播内容和运作体制等。在西方传播史中,将受众视为公民曾经是长期以来媒介的基本受众观念。但是,随着80年代以后席卷欧美的广电业市场化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9.
受众与媒介人物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即准社会关系,这一关系会影响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从情感的视角研究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研究的新视阂.本文梳理了西方准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总结出西方对准社会关系研究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希望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准社会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82年的“北京调查”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现代受众研究的开端。这场调查尽管借鉴了西方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与主流方法,却秉持了传媒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立场。反观四十年后的今天,受众研究的商业逻辑、学术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混杂,导致了价值论与方法论在众多的实践框架下彼此抵牾冲突,使得“为受众服务”的价值底色几近被遮蔽。通过梳理西方经典受众研究范式及其对中国学界受众研究的影响,厘清党报传统中人民群众与媒体受众的身份关联,并指出我国当下受众研究中的现实矛盾,认为需要重新评估“北京调查”在我国受众研究脉络中的历史定位,去除将其视为我国现代受众研究起源的神话,并重申中共在百年新闻实践中探索出的群众调查传统。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上说.媒介只有满足受众的某种需要,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因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新闻学界还是业界,媒体须服务受众,都已成为共识。媒体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十分丰富,而为受众排忧解难,是党报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重要传统和鲜明特点。它关照受众,惠及受众,是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一种具有人本意义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田梦 《新闻世界》2014,(8):360-361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论,到霍尔"编码/解码"对受众能动性认知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西方受众研究呈现出一种受众由被动、被规定到积极能动参与意义编制、协商直至创造性理解的动态历程。理解这种历史演进,不仅能够清晰不同时段下受众在意义或价值建构中的地位,而且对于当今日益兴盛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也能从一个侧面进行辨析和阐释,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视文化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不断转化,也预示着电视文化以受众为消费中心的时代的到来,受众需求及受众心理引起了电视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受众需求与受众心理的相关研究看来,人们打开电视是寻找好看的节目的娱乐方式,而节目的好看包括了内容及形式两个方面,就人类接触事物的规律看来,首先要有好的形式才能引导人们深入了解好看的内容,强调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必要性。文章就受众需求及受众心理在电视欣慰传播中的地位、受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进行简单分析,重点阐述基于受众需求的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 《新闻爱好者》2003,(11):16-17
媒介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媒介自身定位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当前,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受众定位是媒介定位的关键,而核心受众定位又是受众定位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定位,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求市场“缝隙”和传播“盲点”,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媒介格外重视受众调查,每一种媒体、每一家媒体都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此书以详尽且极富人文情怀的笔触将跨学科发展的受众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笔者以本书的结论"尊重受众,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学"为主线,分别就受众、文化、跨学科三个方向出发探究受众研究的现状。受众研究的特性使得研究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许多研究结果因为社会的变化导致研究内容与当下的受众研究现状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受众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出现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在当下复杂的学科研究情况下莫衷一是,但能肯定的是,中国在受众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一受众对传媒的注意力可分为短期偶然注意力与长期注意力。本文所指的注意力属于长期注意力,即指受众对于特定媒体的价值与情感认同,这种情感的忠诚度主要是由于特定媒体的传播内容对于其目标受众的价值亲和力所造成的。要增强受众对某一媒体的情感忠诚度,主要是强化受众对特定媒体的价值探索经纬认同,而这一认同的强化过程,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明确传播对象(受众定位),即明确自己的受众是谁;二是明确传播内容(功能定位),即你向受众提供的是什么;三是明确你的优势(优势定位),即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体的主观愿望在什…  相似文献   

17.
马超 《声屏世界》2017,(4):57-59
本文介绍了受众测量的概念和意义,梳理了西方广电史上受众测量的历史进程.在阐述了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测量新特点、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屏时代受众测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外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受众调查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受众调查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首先出现在美国。80年代末期 ,节目的多套化 ,数字压缩技术的实用化和交互式多媒体的日益发展 ,给广大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节目选择余地。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 ,招揽大量的广告 ,扩大传播效果和各自的效益 ,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与电视之间 ,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于是大众传媒机构和传播研究者也开始更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受众调查 ,并对收听收视率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受众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得到传播研究者和媒介的重视。受众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传播学…  相似文献   

19.
赵敏 《青年记者》2021,(2):94-95
视频新闻日渐流行,本研究调查西方受众如何评价人工视频和计算机生产的内容、半自动化视频新闻的质量,并通过比对分析展现半自动化视频新闻发展的方向和潜力。  相似文献   

20.
技术是推动传媒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不仅使媒介存在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而且改变着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在传媒技术的推动下,广电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受众由原来的"受传者"变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广电传媒的"参与者"、广电内容的"提供者"以及广电服务的"享受者".同时,在信息泛滥的当今时代,广电传媒不得不以内容的细分来吸引有着不同需求的受众,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已经被"细分化"了的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