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晨 《大学时代》2006,(9):36-37
一个是代表中国电影的“导演大师”,一个国内编剧的第一块金字招牌,但张艺谋名扬四海,邹静之却隐没在“纪晓岚”“槐花香”的幕后……名导演和名编剧圈内地位的悬殊,是中国影视圈毋庸讳言的现状。张艺谋和邹静之的第一次合作是《千里走单骑》,合作过程中两人惺惺相惜,这两个相差不到两岁的同辈人,有着很多相似的见识。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育近两年所受的批评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末,《北京文学》刊发了王丽的《中学语文教育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多家报刊和电视台立即纷纷转载和报道,并相继开辟专栏就语文教育问题组织讨论,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和教育部的极大关注。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学语文教育已经处于  相似文献   

3.
<正>5月16日,电影《归来》即将上映。该片由张艺谋执导,邹静之编剧,周晓枫任文学策划,陈道明、巩俐主演。作为张艺谋加盟乐视影业的首部影片,《归来》吸引了众多目光。触及"文革"题材,如何呈现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那段复杂的岁月;希望拍出情怀、剔除商业元素的张艺谋,能否实现纯粹的艺术风格的"归来";与作家严歌苓继《金陵十三钗》之后的再度合作,到底能碰撞出什么  相似文献   

4.
钱威 《教学月刊》2000,(12):6-9
1997年11月《北京学》在“忧思中国语教育”专栏中发了三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教育手记》、薛毅的《学教育的悲哀》,从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语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在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论争的章,成为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后来集中反映语教育研究论争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本是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审视》)。  相似文献   

5.
5月16日,电影《归来》即将上映.该片由张艺谋执导,邹静之编剧,周晓枫任文学策划,陈道明、巩俐主演.作为张艺谋加盟乐视影业的首部影片,《归来》吸引了众多目光.触及“文革”题材,如何呈现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那段复杂的岁月;希望拍出情怀、剔除商业元素的张艺谋,能否实现纯粹的艺术风格的“归来”;与作家严歌苓继《金陵十三钗》之后的再度合作,到底能碰撞出什么火花?一切答案都要由电影来揭晓.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大门即将开启的日子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一方面,自《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等三位同志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写的一组文章后,社会各界 拉开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殷切批评的帷幕,帷幕过后,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  相似文献   

7.
《诗刊》杂志社的编辑邹静之先生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女儿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  相似文献   

8.
《三月桃花心中开》选自歌剧《长征》,这部歌剧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由剧作家邹静之与曲作家印青耗时四年创作而成。歌剧《长征》共有六幕,《三月桃花心中开》以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女声独唱的形式分别在第一幕、第三幕和第六幕出现。由于笔者声部为女高音,所以本文将从女声独唱(万霞唱段)出发,以歌剧演员的舞台呈现、谱面为脚本,并将本人演唱经验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浅谈《三月桃花心中开》的音乐特色与肢体语言设计。包括音乐曲式的分析、曲风和方言的把握与运用、独唱时动作设计等。  相似文献   

9.
一早在1978年吕叔湘老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低效至今仍存在,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三位同志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后,社会反响极为强烈。《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弊端,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小学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高耗低效”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那么,小学阅读教学低效…  相似文献   

10.
在 1 997年的第 1 1期《北京文学》的“世纪观察”栏目中 ,刊登了王丽等同志的三篇文章 ,即《女儿的作业》(邹静之 )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语文教育的悲哀》(薛毅 )。之后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又组织了座谈 ,紧接着 ,北京、上海和一些省市的很多报刊也开辟专栏讨论语文教学问题。在此期间 ,上海的一位市民将《新民晚报》上转载的上述三篇文章寄给李岚清副总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立即组织此项调查 ,调查曾到过我省。上述的三篇文章及一些论者 ,均认为语文教学从教材、教法到考试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正…  相似文献   

11.
<正>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词义教学又是词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一些僵化的词义教学、检查、评价的方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小学生掌握词义的心理特点入手,选取五个例子,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中通过词义的对比和变式运用的方式,来提高词语教学的实效。《诗刊》杂志社的邹静之老师在《女儿的作业》中讲到这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回顾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冬季开始的中小学语文讨论 ,前后绵延两年余。最初非中小学语文界人士激烈讨论 ,可谓“圈外热圈里冷” ,渐渐地语文专家们投入讨论之中 ,于是拉开了世纪之交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序幕。本文回顾各阶段讨论的热点问题 ,希冀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一 中小学语文讨论的开始阶段与热点   (一 )中小学语文讨论开始的时间。中小学语文讨论始于 1 997年冬季 ,最早见于《北京文学》(1 999年 1 1月 )一组题为“世纪观察———中国语文”文章 ,一时间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被许多报刊转载或引用 ,中小学语…  相似文献   

13.
4年前,被称之为纯文学期刊的《北京文学》却突然介入基础教育,该刊1997年第10期一下子编发了三篇文章,对当时的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尖锐而猛烈的批评,随之引发了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场大讨论中除了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以外,还活跃着一大批学界名流,如学者钱理群、王富仁,作家莫言,诗人邹静之等。应该肯定,这场大讨论对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的考场作文很快又要登场,在序幕拉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这个棘手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作家邹静之在《北京文学》上《女儿的作业》一文中发出如此感慨: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有阅卷教师指出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脆弱,编造了许多生活的“坎…  相似文献   

15.
4年前,被称之为纯学期刊的《北京学》却突然介入基础教育,该刊1997年第10期一下子编发了三篇章,对当时的中学语教育提出了尖锐而猛烈的批评,随之引发了全国性的语教育大讨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场大讨论中除了语教师和语教学研究工作以外,还活跃着一大批学界名流,如学钱理群、王富仁,作家莫言,诗人邹静之等。应该肯定,这场大讨论对推动语教育的改革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78年吕叔湘老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教学低效至今仍存在,1997年《北京学》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三位同志围绕中小学语教育所写的一组章后,社会反响极为强烈。《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了中小学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弊端,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小学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高耗低效”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那么,小学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为此,笔在今年听的100多节阅读课中,随机抽样了20节课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问卷的方法,随机调查5个班级302名学生对阅读课的态度、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对课外阅读态度等,从中想得出小学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莲花》     
<正>导演:任鸣、徐昂国家/地区:中国剧本类别:话剧上映时间:2008年话剧《莲花》是熟谙古玩行当的著名作家邹静之潜心创作的一出构思精巧的话剧,其间七易其稿,终于在2008年春节期间与观众见面。这是北京人艺2008年第一部原创大戏。黎明的夜,被两声凌厉的枪响撕碎,结束了两条年轻的性命,惊醒了一个发财的美梦,也终结了一段人情冷暖、恩怨情仇,而这一切,仅仅缘起于那个已在枪声下化为一堆碎片的古董水仙盆,和一对原本恩爱的夫妻。  相似文献   

18.
你使我临近天庭达尔罕你遥远的名字使我接近月亮在这样的夜,空旷,独自达尔罕你漠视火和人声黑暗,静止像往常一样达尔罕的月亮,头顶的光芒在照耀我吗?或只是面对草原把光芒从我身上移开达尔罕的月亮,你使一万年都像这个夜晚一样的风,一样的青草一样的光辉清冷一样的达尔罕谁有力量走进你,喊你使你答应达尔罕的月亮@邹静之  相似文献   

19.
某位痛心疾首的教育家极为尖刻地疾呼:“教育不把人训练成废物就绝不收场!”话虽难听,但却振聋发聩。一个初中学生在课堂上问数学老师:“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得到的回答你一定猜不到,它竟然是:“那是国务院规定的。”诗人邹静之在读女儿语文考卷时被弄得哭笑不得。他写道:有两条错误是这样的:题目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还有一条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