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注重对君主治国方略的研讨。在君臣论政中,他们借鉴隋亡之训,提出了畏天、重民、和臣、执法、纳谏、修德等一整套君主行为规范,融铸出富有特色的君道理论。君主执法论是这种君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君臣对以法定制、以法施政、以法绳顽和君主尊重成文法极为重视,把贯彻法制作为保障君主政治顺畅的有效手段。中华法系正是在他们手中走向成熟的。所以,剖析贞观君臣的法治理论,对于全而认识传统法律思想和法的观念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2.
《明夷待访灵》是黄守羲在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的情况下撰写而成的。章太炎认为黄氏作此书是欲待清廷之下访,梁启超认为黄氏作此书是为代清复明的君主提供治国之大法,实际上,黄守羲作此书的动机是:总结亡明的历史经验教训,企图从根本上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统计的弊病,为理想中的圣君明主提供治国之大法。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是我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从切身的体验中痛感封建专制政治的腐败和专制君主的昏庸,因而以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横眉冷对清初高压统治的淫威,通过总结明亡的教训,无情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闪耀着民主主义光华的政治改革方案。他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犹如惊雷,  相似文献   

4.
积极的政治参与,是有明一代士风的重要面向。这种风尚有其制度的以及朝廷律令方面的根源。本文着重考察的,是参与抵抗的士大夫于明亡之际的姿态,尤其其中承当事任者的勇毅,他们践履此道、以任事为任道的热情。本文分析了其时承当事任者不同的目标意识,尤其强调某些士大夫当此危机时刻依然持守的非惟功利的目标追求——亦可佐证同一时期经世取向者的不同思想根底与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不少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动乱衰亡,周而复始。每个王朝动乱衰亡的具体原因不一,但在体制方面则有共同之处。历代专制王朝存在几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即腐败的官僚体制与要求官吏清廉的矛盾;需要人才与人才受压抑的矛盾,需要任贤使能与任人唯亲的矛盾;乾纲独断的家长制与求谏纳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矛盾;从庶民到君主需要安全保障却又没有法律保障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读书     
《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出版杜:中华书局2008.08本书透过具体而细致的实证研究,探讨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的消费文化,希冀打开晚明消费史的多元面向,丰富这段历史。全书的两大主轴,其一是尝试把近代早期中国的消费史,放在世界史的脉络下,观察晚明时期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晚明已形成消费社会的现象,以修正英国  相似文献   

7.
士大夫议政成为风气,是宋代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根据传统的"思不出位"政治道德观念,宋代士大夫议政这种行为的正当性基础并不稳固。针对越职而言、出位而思的行为,宋人态度因时、因事、因人不尽相同,且经历了挑战、调整、重释。尽管越职而言始终被严格限制,但在道德激励、舆论同情、甚至君主包容下时有发生,而且制度中也保留了一定可以畅所欲言的空间。至于出位而思,宋代士大夫通过学理上对"位"的再阐发,创造新的政治实践伦理,使士大夫议政的正当性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8.
宋初进士的道德特征对于宋朝新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影响深远。他们从儒家的道德要求出发,严格省视自身,通过修身行德实现自身完美的人格,同时尊君忠君的道德规范亦被他们重新奉为准则,以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秩序。尤其重要的是,宋初进士弘道于世的担当精神,表现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追求的转变。因此,宋初进士的道德特征主要表现为以道德之行辅佐君主,以忠正之心引导士风,以忠臣、明主的遇合来构筑尊君与弘道合二为一的和谐君臣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赋 《现代企业教育》2009,(24):158-159
以往的历史学界在研究会党动乱的原因时,通常采用“租佃关系决定论”来进行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会党动乱是土地私有和土地自由买卖造成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的。本文从游民的产生、土地兼并、自然经济解体、社会控制弱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19世纪50年代广东会党动乱的原因,认为,19世纪50年代广东会党动乱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危机和矛盾缠结在一起、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非常重视人的德行修养,对君主、官员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认为"君之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明王之政,谨择忠贤而任之"。他强调利国爱民,认为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君主和官员都应"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善为政者,视民如子"。他还力倡诚信节俭,强调二者为人之美德,"盖至诚可以待无穷,而辞色不过欺一时","俭,德之共也"。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