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津同文书院是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21年12月经过中日两国政府批准创办的、以招收中国学生为目的学校,规模和影响仅次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也是日本东亚同文会在华北地区创办的惟一学校。  相似文献   

2.
中村哲夫系日本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专家,国际知名学者,现为神户学院大学人文学部大学教授,著有《同盟的时代》、《移晴阁遗闻—孙中山与吴锦堂》等书。现将《移晴阁遗闻》一书第四章《孙中山与东亚同文会》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译者水平有限,讹误难免。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5,(3):48-53
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20年发行《支那省别全志》(第十四卷:福建省),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清末民初(1907—1917)福建省的地理、城镇、交通、物产、经济、商业、金融等状况。日本东亚同文会作为侵华日军的帮凶,为侵华战争做准备,并为日军提供了地情资料。该卷志书记述重点突出,调查手段先进,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地情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亚同文书院是由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设立于上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东亚同文书院的冲绳留学生为线索,从上海与中国、殖民地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和殖民地统治、突破冲绳留学生的最难关、就职于上海金融界和"满洲国"、冲绳人中的战争支持者、上海的贫民层和中国观、战后复兴冲绳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考察近现代中国上海和冲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作为西方殖民主义集团中后起之秀的日本,也参与了对华中地区一切扩张活动.为了实现日本国家长远的战略目标,东亚同文会站在日本对华扩张的最前沿.该组织所从事的调查活动、收集的资料直接地作为日本国家对华再认知的理论依据,在日本政府制定对华政策和行动方针等方面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亚同文书院是由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01年设立于上海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东亚同文书院的冲绳留学生为线索,从上海与中国、殖民地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和殖民地统治、突破冲绳留学生的最难关、就职于上海金融界和"满洲国"、冲绳人中的战争支持者、上海的贫民层和中国观、战后复兴冲绳的人才等几个方面考察近现代中国上海和冲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厦门东亚书院创办于1900年,是一所教授日语、英语及普通课程的新式学校。该校由日本人与厦门当地绅商合作创办,而其背后则是台湾总督府在指使操纵。台湾总督府企图通过此举在厦门收揽民心,扶植日本势力。  相似文献   

8.
"同文"与"同字"是黄侃语言文字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有学者认为二者内涵相同,其实二者并不相同。考察黄侃的文字观和有关用例,"同文"是指相关文字来自同一字形,有明确的"初文"存在;"同字"是指相关文字在声义方面同源,不一定有明确的"初文"。同文现象揭示了黄侃同源研究的特点是融合字源学与词源学,用文字的变化和孳乳比附词语的分化与派生。同文现象反映了四种字际关系:同形,同词,同源,同意。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治文化与东亚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以及采取具体外交行动时,深受其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日本是一个有着特殊感的东亚国家,其政治文化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皇国思想支配下的民族优越意识;武士文化中重等级、重实力、轻思辨的思维特点;殖民主义指导下的弱肉强食观等。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制约着日本历史上的东亚战略,更直接影响着当今21世纪日本“东亚共同体”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站在广义的书院文化这一视角,审视书院文化在古代日本的传承与演绎,一可以梳理出作为官立的大学寮;二可以提示出作为私立的大学曹司。日本不仅承袭了中国的汉字文化、科举文化、儒学文化,更承袭了来自中国的书院文化。不过,在经历了大学寮的“消逝”之后,日本教育逐渐呈现一种“本土化”的转向,也就是以“往来物”“有职故实”为教育内容,标志着日本书院文化的转型,亦为后来江户时代“书院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必然促使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必然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围绕中国的东南亚贸易区和东北亚贸易区也一定会促使东亚向着一体化发展方向迈进。同时,东亚的一体化也会发生泛化,东亚各国应共同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防止日本一国主导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亚传统是本地区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选择的不容回避的基本背景,在东亚共有传统和认知的基础上,重构适合自身和全球社会共同利益的东亚价值观,不仅利于提升东亚各国和人民在"东亚"这个"想像的共同体"内的文化共性和认同,促进东亚内部多方面的对话与合作,也堪为东亚为建设"和谐世界"贡献的一种积极的"东方式"文化交往理念.本文同时指出,东亚价值观的当代重构应立足于东亚共有传统和价值系统,积极吸收世界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通过参与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建设为全球文化提供普世性内容,从而验证和焕发其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弘扬.  相似文献   

13.
Lifelong learning cities emerged in Japa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in the 2000s and 2010s; and in China mostly from 2000 onwards. They were a countermeasure to the increasing challenges of global as well as post-industrial uncertaintie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hen cities were trying to find governmental instruments to engage in cultural processes, community building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s the new way of urban life. Learning was perceived to be a panacea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occurring in overwhelming processes of modernisation and industrialisation.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assert that the practice of and research on learning cities, especially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need to go beyond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ies which are guiding government tools, and explain the realities to which they are meant to be applied. In order to do thi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ree separate but inter-connected scenes found in Japa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China, revealing that the learning city is a phenomenon which reflects complex social dynamic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minds. While the cases in this region are distinctive, they do sh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s place these within what they term a “community relations model”, which they contrast with the “individual competence model” which is usually found in initiatives of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and schemes implemented in the area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相似文献   

14.
谈谈英汉动词的互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汉互译实践中,原来属于某种词类的词,有时必须转为另一种不同的词类。特别是由于两种语言在动词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动词的互译方面更值得注意。可以通过动词的转换、动词的增加和省略等方式处理。如果动词处理得当,会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石蕊 《海外英语》2012,(21):137-138,144
同义互训是汉语训诂学中的术语,它是依据汉语的词汇结构和意义组成词语的一种构词方式。通过分析可知,英语词汇也同样存在着同义互训现象。从常用的英语词汇中归纳出四种同义互训词类型,并针对其构词特点,对这些英语同义互训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分析,探讨英汉互译中进行语言对比的可能性及其所起到的作用,强调翻译是对语言的再创作,实现这种创作可以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