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报界出现过集团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当时中国最大两家报业资本的兼并和上海4家报社、通讯社的联营。1929年1月,《申报》业主史量才收购了美国人福开森手中的占《新闻报》65%的股份,实际掌握了两家报社。在此前后,张竹平创立了“申时电讯社”,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  相似文献   

2.
“我也是望平街出来的”,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对本刊记者一见如故:“当年的望平街就象英国的舰队街一样报馆林立,申报馆、时事新报馆、新闻报馆都设立在这条街上,这些报馆差不多左右了旧中国大半的新闻舆论。每逢出报时报童、报贩们进进出出,卖报声此起彼伏,场面好不热闹……“15岁那年我考入上海的大夏大学,大学毕业后经张竹平先生(曾任《申报》社的经理)介绍进了时事新报社工作,担任他的秘书并编辑《时事新报年刊》,就此开始了我的新闻生涯,一直到1949年7月我还是新华社驻苏记者。“在我的新闻生活中有两个人对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位是我的叔父戈公振先生,另一位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3.
“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一次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报业经济的发展,上海报界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在经营体制上曾经出现过报业集团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中国最大两家报业资本的兼并和上海四家报社、通讯社的联营。1929年1月,《申报》业主史量才收购了美国人福开森手中占《新闻报》65%的股份,实际上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家报社。在此前后,张竹平创立了“申时电讯社”、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虽然史量才掌  相似文献   

4.
李时新  张佩琪 《新闻知识》2023,(8):67-75+95-96
1932年,《时事新报》因代印《大晚报》违反上海报界工会“一报不印二报”的规定,引发争执。《时事新报》趁机提出废弃劳资契约、填具馆方拟定的志愿书等复工条件,最后多数工友妥协,得以上工。虽然报界工会对《时事新报》的挑战深为愤怒,并采取各种办法争取少数被迫离馆工友复工的权利,但《时事新报》无视社会压力,不为所动。即便由中国共产党暗中领导、报界工会“配合”的声援《时事新报》工友的《申报》《新闻报》和《时报》工友同盟罢工,也未改变馆方态度,直至帮会出面调停,这场劳资纠纷始告结束。此次纠纷反映上海报界“资强劳弱”的关系格局,同时表明帮会在劳资纠纷中左右局面的强大能量。  相似文献   

5.
一   瞿秋白于 1899年 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参加和领导过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并与郑振铎、瞿世英等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 1920年 10月,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的身份,赴苏俄采访。在莫斯科的两年,瞿秋白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活动,写了大量的旅俄通信 (讯 ),分别在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并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俄国文学史》、《俄罗斯革命论》四本书,第一次多方位、多角度向中国人民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  相似文献   

6.
湘文先生来信,谈到今年是颂华先生诞生的九十周年,我才想起,颂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六年了。俞颂华的名字,今天的青年人也许不完全知道了罢,但在旧中国的新闻界,他却是一个很有点口碑很受人尊敬的长者。在新闻史上,他是有一定地位的,他是不应该被忘却的。颂华先生从事新闻工作垂三十年,担任过申报、星洲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等多家报纸的总编辑、代理总编辑,时事新报的《学灯》、《申报月刊》《申报周刊》以及《国讯》等刊物的主编,运笔如椽,言满天下,毕生的业绩,是非常丰富的。然而在他的一生中,最值得注意和最有影响的,我以为还是这样几件事,印:一、主编五四时期的著名副刊《时事  相似文献   

7.
孔祥熙与蒋介石、宋子文和陈果夫、陈立夫被称为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四大家族。孔祥熙与我国新闻事业也有直接的关系。早在抗战以前,他就是当时著名的《时事新报》、《大陆报》(英文)、《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简称四社)的后台老板。当时孔祥熙曾想把中文、英文的日报、晚报和通讯社组成一个新闻事业的垄断集团,来掌握舆论界。抗战爆发以后,《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先后停刊,《申时电讯社》也关了门。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经孔祥熙多方设法,《时事新报》还是复刊了,设社址于牛角沱附近,先后委任崔唯吾和张万里负责主持。  相似文献   

8.
《申报》创刊后,改变了同时期《上海新报》不发表论说的传统。每期刊有论说一篇,置于首页。早期《申报》的言论是满足关心时事的华人读者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需要的,以扩大报纸的销数。言论确立了《申报》作为舆论机关的属性,说明该报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报纸,而是一家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商办报纸。  相似文献   

9.
在这里,想先谈几点作为本文的“开篇“:(一)就中国近代新闻史说来,《时事新报》应说是一家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报纸。我们曾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该报工作过;抗日战争前,黄卓明还曾在张竹平经营的“时事新报、大晚报、大陆报、申时电讯社四社联合处”及申时电讯社工作过,故愿写下一些所见所闻,提供研究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同志参考。(二)既是属于所见所闻,当然就并非全面地系统地论述  相似文献   

10.
俞颂华名垚,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1893年3月9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正月廿一日)生于上海。今年是他诞生九十周年。俞颂华在上海澄衷中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毕业后,于1915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得学士学位。在日本时,就开始研读马克思等的著作。1916年年底,曾回国至北京,与钱梅先结婚,婚后又去日本。他在中学时代,就喜爱阅读报刊杂志,关心时事,立志成为于国于民有利的新闻工作者。从日本回国后,于1919年4月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同年9月,《时事新报》发行《解放与改造》杂志,  相似文献   

11.
张竹平广告理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新闻大学》2000,(1):65-67
张竹平在申报史中是一位关键人物。1913年秋张竹平接替席子佩,任《申报》馆经理兼营业部主任,1914年申报发行量即比1912年增加一倍,1916年达到2万多份,使申报步入赢利阶段,其中他为广告经营出力不少。这都得益于他的广告理念。然而有关张竹平广告理念的资料和研究很少,故笔者以张竹平进申报的1913年为界,选取1912和1914、1916下半年每月第一天的申报,对比其广告的变化,以此窥得他广告理念一二。  相似文献   

12.
副刊溯源     
有些新聞史研究工作者认为1872年《申报》开始在新聞后面附戟詩詞小品之类“副刊性文字”,是“副刊的前身”。但是,据我所知,《上海新报》在《申报》之前就有副刊性文字。《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紙,为出版《华北先驅报》的英商字林洋行所創办,由英美传教士主編。1861年11月創刊,刊行历时十一年。  相似文献   

13.
从北京到莫斯科 1920年,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三名记者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采访,他们是原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解放与改造》半月刊主编的俞颂华(澹庐)及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与李仲武。这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去苏俄采访的中国记者。 1920年10月16日,他们自北京出发,与当时中国驻莫斯科总领事陈广平等同行。到北京车站送行的,有郑振译、耿济之、瞿菊农、郭绍虞等。郑振铎、耿济之并赋诗送别: “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 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受着。”  相似文献   

14.
在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张竹平以其突出的报业经营才能而闻名一时。自1913年担任《申报》馆经理兼营业部主任到1935年被迫转让“四社”,张竹平充分施展了自身的报纸经营管理才能,为中国报业经营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给当今报业经营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念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知道新闻的取舍与短长。在旧社会流行的一句口头语:新闻记者有闻必录,是不对的。凡不利于国家与人民的消息,有闻也不必录。当年我在上海新闻社主持采访工作时,太湖中的一个剧盗太保阿书被逮捕,审询终了,国民党当局判处他死刑,这死刑,在布告上是枪决,实际上是杀头。消息一传开,上海的《申报》、《时报》、《时事新报》,在执行之日,都派记者到现场去采访杀头的情景和摄取杀头  相似文献   

16.
浅析《申报》早期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想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2年4月30曰(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英国商人美查等四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立《申报》。《申报》创立初期,美查在《论本馆作报本意》中以“新报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业营生为计”,“但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之说确立了“义利兼顾”的办报方针。秉承这个原则,《申报》从报纸的内容,发行,价格等方面与当时独占上海鳌头的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惟一的强敌挤跨。  相似文献   

17.
《俞颂华文集》近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部重要文献。下面对《文集》作概略介绍。俞颂华(1893~1947)是知名的新闻工作者,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他主编过许多报刊,如《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解放与改造》半月刊、《申报周刊》、《申报周刊》以及《星州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国讯》等。他又是新闻教育家,担任过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等。他还写过大量国际和国内的新闻通讯。1920年他  相似文献   

18.
秋田魁新报(以下简称新报)是一家有代表性的地方报,曾两度获日本新闻协会奖,拥有抵御全国大报的实力,技术装备在地方报之中也首屈一指。新报东宫支社社长森可昭先生,曾在上智大学讲授“地方新闻”课。作为研究生,我在森可昭先生的指导下学习了一个学期。由于这一偶然的又是幸运的邂逅,这次得以赴新报见习。编辑局见闻第一天是在编辑局见习。新报下设七个局:编辑局、总务局、经理局、广告局、贩卖局、工务局、事业局。编辑局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局。拥有一百二十名成员的编辑局,全员集中在一个相当大的办公室工作。局长、副局长、总务等指导班子端坐一头,面对全员,举目一览无余。其余按政治部、  相似文献   

19.
简敏 《新闻前哨》2007,(1):43-45
中国报纸分设副刊可以上溯到1875年上海《申报》在新闻版面之后公开征求“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刊登“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1911年,《申报》设《自由谈》,并将之作为一个长期的栏目固定下来,由此,副刊正式定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与报纸副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的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名家荟萃,佳作不断,共同形成了中国文艺副刊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这时副刊摆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2007,(2):38-38
1918年3月4日创刊于上海。《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的综合性学术副刊。以评论学校教育和青年修养为主,同时也是五四时期新文艺创作的主要阵地之一。1925年11月《,时事新报》“教育栏”并入《学灯》,不再刊登文艺创作,而以教育和新闻为主。1928年4月4日起,改为《学灯教育界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