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利用声波这种独特的物质材料,按照美的规律,反映作者对生活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以激发欣赏者的美感,从而引导欣赏主体提高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净化胸襟和心灵。  相似文献   

2.
早在本世纪初,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极力倡导美育,并认为儿童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可见,审美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重大的发展价值。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美育的任务与重点,就是在于如何有效地引导幼儿去感受美。现就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美的感受力,浅谈如下:一、从幼儿园入手,为幼儿创设美的生活、学习环境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最直接的途径。生活、学习环境美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美感的产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这个“主观能动反映”的第一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具有深长的育化作用和审美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是作为审美活动的特殊种类出现的,也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原始艺术的最初遗迹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至今,人们由艺术产生的审美需要,又引起一批批新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创作逐渐进入了特殊种类的劳动,现已成为艺术家们的职业活动——即有意识地进行创造美的活动。艺术的这种既是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而且具有审美属性的内涵,构成了马克思的著名论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审美活动既由外界事物引起,又受心理因素的制约。由于每个个体的知识范围、思维能力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审美的个性心理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社会,它给人以精神的物质的美的享受。美即生活,生活中蕴存着丰富的美;而反映人类现实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就是创美鞭丑。小学语文教材也无处不贯串着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为重要,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采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因而最富有感召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对小学主进行美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能刀是指审美者凭借感觉器官,从形式上去感受美的能力,它是审美情趣培养的初级阶段。一个人如果缺乏感受美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审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困此,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应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引起足够…  相似文献   

9.
<正>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其中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在语文课文中具有生动的反映和鲜明的表现。大自然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能提供多方面的美的享  相似文献   

10.
理解自然美的关键在于科学回答审美关系的性质。审美关系是“创造美的劳动者与欣赏美的主体之间所结成的关系”。从审美关系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自然美其实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心理机制和审美实践活动的特殊表现和规律等为根据,探讨了作为美的反映形态的“夸张”产生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提出:作为物化形态,夸张是基于审美需要而创造的合于并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美;是变形的艺术美;作为物化过程,它是强化审美效应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 美的生活是为人类谋幸福的生活,美的生活是创造性地劳动的生活,美的生活是审美地对待生活的生活,马克思的一生就过着这样的生活。纪念马克思,就要像马克思这样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板书是艺术品,具有艺术美。美的板书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能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我们认为,板书审美标准有三条。 形象、科学地反映教材。“美”有客观性。这主要是指它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板书的美也同样具有客观性,即反映教材的科学性,并且美的板书在反映教材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往往借助典型的手法,反映教材深刻、集中、形象、典型,富有艺术感,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觉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和积极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心灵,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深化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令人遗憾的是,英语教学中有一种抛开思想教育单纯进行语言教学的倾向,忽视了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这一特点。任何作品都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再现,而是倾注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观点。英语教材中各类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值得挖掘的审美因素极为丰富,都能给学生以美的启…  相似文献   

15.
宋伟 《儿童音乐》2007,(2):68-72
一、音乐的艺术审美特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的美学特征是凭借旋律、节奏等一系列表现手段,表达创作者(包括作曲和演绎者)的审美感情,引起欣赏者的联想,激起情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陶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生活中的美引入职业审美,论述美的职业特征、美的共性标准与职业标准,并从一般审美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态度决定审美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职业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是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教材)的一种情绪性心理反映。它是在学生感知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它也为儿童创造美奠定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欣赏是审美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由于课文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描写了众多的美的人和事,诗歌和做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这些美的因素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这就为学生进行审美欣赏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杨文琴 《甘肃教育》2020,(4):183-183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审美能力对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审美能力的高和低是对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评价。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审美新角度新视野去发现自己、超越自己、发现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最终才能使生活得到更多更大的幸福,达到美的更高境界。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美和美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更希望自己将要展开的生活画卷,缀满美的花朵,他们正热烈地寻求着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了。 那么,美育和语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物质产品如此,象文学作品一类的精神产品尤其如此。文学是作家从审美的角度来反映生活的产物。作家总是在所创造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