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汉语中,“会”都是常用字。繁体“會”是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谓:“會,合也。从(?),从曾省。曾,益也。”苏宝荣先生《〈说文解字〉今注》称:“曾,古甑字,(?)像其盖。‘会’本义为盖。许云‘合也’,为引申之义。”有人认为繁体“會”是上中下三段结构,根据金文的字体,“顶上是盖子,中间是甑(古代蒸食炊具),下部是‘釜或鬲’”,“把甑放到釜上,再盖上盖子,这三样  相似文献   

2.
先秦战国以前仅有制度记载,量值无考.战国各国量制与量值,据出土实物量测可考者如下:1.齐:有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陈氏三量,皆登一马,锺乃大矣"(《左传·昭三年》).据此,春秋齐量制为升、豆、区、釜、锺,釜以前为四进,釜、锺为十进.陈氏不过加四进为五进,量制未变.《管子·轻重丁》:"今齐西之粟,釜百泉则(金区)二十也;齐东之粟,釜十泉则(金区)二泉也."是一釜等于五区,此陈氏四进登一为五进之证.(《管子·海王》:"盐百升而釜,釜二百也,锺二千."釜、锺仍为十进.据下文十锺、百锺、千锺,则量制至锺而止,无大于锺者,与春秋齐制皆合,所未  相似文献   

3.
闫祎 《初中生必读》2011,(12):42-42
同学们一定记得能够在七步之内作诗的"大才子"曹植吧!他有一首著名的《七步诗》是这样写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控诉他的亲哥哥曹丕对他  相似文献   

4.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据说是曹植所作。只是,这首诗并不见于《三国志》史传之列,而是最早出现于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而且不止四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似文献   

5.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也叫现成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得很紧的词组合成的固定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传下来的。其一,古代诗文词句的节录或节缩。如“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风清弊绝”出自宋·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二,历史的故事。如“退避三舍”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的故事。“破釜沉舟”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的故事。其三,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内储说上》、“守株待兔”出自《韩非·五蠹》。另一方面是从口  相似文献   

6.
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卷下之下第三○《汰侈》篇记载:“王君夫(王恺字)以(米台)糒澳釜;石季伦(石崇字)用蜡烛作炊。”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三册)、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册)、张传玺编写的《中国古代史纲》(上册)等书,在解释“王君夫以(米台)糒澳釜”时,均解释为王恺用麦芽糖洗锅。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因为糖是粘的,是无法用来洗锅的,同时它也没有消毒除垢的功能。周予同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上册中,对“(米台)糒澳釜”作了另外一种解释,他说:“(米台)糒饴,米浆;鞴,本指干饭,这里指米浆。澳,荡洗。(米台)糒澳釜,说用米浆洗锅子。”这种解释,虽然比解释为用麦芽糖洗锅好,但也不尽妥帖,  相似文献   

8.
"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坐卧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坐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坐宜卧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又  相似文献   

9.
苗夏梅 《现代语文》2006,(12):25-25
在中国历史上,曹植的“七步诗”家喻户晓。许多人年少时所学的《七步诗》只有四旬:“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现在出版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的“七步诗”却有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因是,四句版的“七步诗”属于节选,六句版的“七步诗”才是标准的。其实,历史上的曹植在金殿上作的“七步诗”不是这首诗,而是另外一首七步成章的“斗牛诗”。  相似文献   

10.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著名的《七步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你知道《反七步诗》吗《?反七步诗》  相似文献   

11.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 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跟秦兵打仗,渡河以后把锅打破,把船 弄沉,以此激励士兵不打胜仗绝不生还。比 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例如:“破 釜沉舟,大干一场,不攻破这个技术难关决 不罢休。”  相似文献   

12.
《说文·臤部》:"豎,竖立也,从臤,豆声"。许慎对竖的释义和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对竖的解释相差无几,都是立,直立之义。"竖"字在古代文献中经常与"子"连用,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多见,"竖"字在古代文献中单独用含义也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3.
煮豆燃箕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选自《世说新语》)锦囊小语:译文:魏文帝曹丕和弟弟东阿王曹植在争夺继承王位时,结下许多深仇,曹丕当上皇帝后,一天,将曹植找来,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如果做不出,就是空有诗人之名,是欺骗皇上,必须处以死刑,曹丕刚说完,曹植便边走边念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完之后,不禁对自己所做感到惭愧,而前嫌尽释。手足相亲的兄弟,却因王位的争夺而惭行渐远…  相似文献   

14.
<正>曹植与《七步诗》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曹丕想杀曹植,让他七步作诗,如果写不出,就要取他性命。可这段故事,乃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诗句,从没在史书和曹植的诗集里出现过。仔细想想,这故事似乎也有点问题:曹家兄弟中,曹植以才思敏捷著称,迷弟谢灵运称赞他  相似文献   

15.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广泛的《七步诗》,相传为三国时曹植所作。曹植生性聪明,十岁能诗,深得父亲曹操宠爱,因而受到胞兄曹丕的妒忌。曹丕即位为魏文帝以后,有一次故意为难弟弟曹植,限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广泛的《七步诗》,相传为三国时曹植所作。曹植生性聪明,十岁能诗,深得父亲曹操宠爱,因而受到胞兄曹丕的妒忌。曹丕即位为魏文帝以后,有一次故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釜中之豆寄于深切同情,而对豆萁无不抱怨和指责。然而郭沫若先生却反其道而思之,反其意而写之:“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相似文献   

17.
文贵创新,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新题材;二是在旧题材中创新,反其意而用之,旧瓶装新酒。文学大师们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榜样。魏晋时,曹植有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豆”喻己、用“萁”喻兄长曹丕,含蓄地控诉了兄长对己的残酷迫害,哀怨动人。据说此诗也曾使曹丕感动不己,诗人才得以逃生。当代文学大师郭  相似文献   

18.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三国时魏国皇帝曹丕命令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杀头,曹植满怀悲愤写下了上面这首《七步诗》,最终感动了曹丕,保全了性命。仔细想来,考场作文与写此诗的情景有不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9.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云:“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以恰切的比喻,言“萁”和“豆”“生本同根”来暗示兄弟之间“相煎太急”。诗成,曹丕羞赧难言,大概是卞太后出面过问的缘故,遂以贬谪“安乡侯”了结此事。  相似文献   

20.
《唐鉴》是范祖禹在参与撰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完成的一部史论著作。吕祖谦在《唐鉴》问世不及百年后为其作"音注"是古代唯一的一种《唐鉴》注本,对原书中的字词音义、典章制度、史实典故多有发明,堪称范祖禹的"功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