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语言大师之一 ,不仅语言技巧娴熟 ,臻于化镜 ,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 ,都用得出神入化 ,让人叹为观止。在这里 ,略举两例省略号的运用 ,就可知一二。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 ,鲁迅是这样写得到柔石的死讯的。“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 ,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 ,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 ,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柔石是一个憨厚得过分 ,也就是鲁迅说的已经很“迂”的青年。不敢和女同乡…  相似文献   

2.
“矮个子,三十多岁,瘦瘦的脸孔,黑而带卷的头发遮着耳朵,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走路很稳重,看起来像个教员。“(《红旗飘飘》)这就是1931年入狱时的柔石。鲁迅由柔石想到了迂直悲壮的明代义士方孝孺,而柔石的家偏偏又正与“方祠”为邻,且在方祠前,有一座桥,叫“金桥柔石”。柔石撷取了后两字作为自己的笔名,这“柔”与“石”,不正是他人品的两个方面吗?  相似文献   

3.
鲁迅名作《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很明显,其中的问号和句号用得不妥。 先说第一个问号。“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是说自己不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所以是一个陈述句,不是疑问句,不应该用问号。这句的宾语是“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如果它不作宾语而独立成句。那它确实是个疑问句,可它现在不是独立成句。众所周知,当一个句子作了另一个句子的某种成分之后,它就丧失了自己原来的语气,而服从于全句的语气。作者显然是忽视了这一点,且错把宾语独立成句的语气,当成了整个句子的语气。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抄录了柔石的狱中书信,信的署名不是柔石,也不是赵平福或赵平复,而是“赵少雄”。“赵少雄”是谁?课文没有注解。其实,“赵少雄”就是柔石,准确地说,是柔石此时的化名。陆方在《上海英烈传》第二卷里详细地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来到汉口路东方旅社31号房间,出席党内一部分同志反对王明的秘密集会。不幸,他和林育南,以及‘左联’作家胡也频、殷夫、冯铿等与会同志遭到租界巡捕房逮捕。被捕时,柔石化名赵少雄,声称是北新书局的编辑,他被巡捕押着去北新书局对证。”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似文献   

5.
关于柔石生平柔石原名赵平福,浙江宁海县(清代属台州)人。家乡有一座“柔石金桥”,柔石这个笔名,就出自这里。柔石在杭州读省立高等师范时,正连“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新思潮、新文化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老师中有叶圣陶、朱自清、李叔同等,同学中有冯雪峰、丰子  相似文献   

6.
左联作家赵平复 ,笔名之一曰“柔石”。赵帝江在《柔石传略》(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 5 33页 )中说 ,柔石故乡在浙江宁海县城之西的方孝孺先生祠堂之前。那时 ,祠前有座桥 ,称“金桥柔石” ,笔名柔石即源于此。余览此 ,谓“金桥”可解而“柔石”难谕。桥为金则善 ,石而柔 ,复何可取 ?赵平复与林淡秋先生合译的《丹麦短篇小说集》 ,在他殁后的一九三七年出版 ,林署名淡秋 ,他署名金桥。这是笔名源于“金桥柔石”的一证。但“柔石”究属何意 ,久思而不得。因治先秦文学 ,于检阅《说文解字》之际 ,忽见《厂部字》下…  相似文献   

7.
1931年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青年作家柔石,原名赵平福。有一个财主喜欢上“平福”这个名,柔石就改名为赵平复。但“柔石”这个笔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赵平复原籍浙江宁海。在明代,这里有一位为人刚正不阿的名儒方孝孺。他由于忠于惠帝而反对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帝位,以致其10族被杀。宁海人追念方孝孺,建有方孝孺祠,祠前  相似文献   

8.
一要研究柔石,研究柔石的创作道路,我们有必要对柔石创作方向的有无转换作一番考察。关于柔石创作方向的转换与否,几十年来,有许多同志进行了探索。但诸家说法  相似文献   

9.
茅盾与柔石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又都是同时代的左翼文坛健将.茅盾比柔石来到人间早六年,病逝于1981年3月27日,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事业奋斗终生.柔石牺牲于1931年2月7日,用鲜血谱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壮丽诗篇,比茅盾离开人间早五十年.茅盾文学活动的时间长达六十余年,而柔石仅八年.茅盾卷帙浩繁,柔石遗作不多,但都称得上著作等身.他们都搞过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也都创作了散文、诗歌、剧本与篇幅不一的小说.他们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共同的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都有不朽的价值与地位,闪耀着同样眩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对于柔石创作方向转换问题,学界历来就有争论,对于转换与否、转换的具体时问都无定论,笔者在仔细考察柔石创作思想的发展,认真研究柔石创作的作品后认为,柔石的创作方向前后确实发生了转换,柔石在参加左联之后,其创作的方向逐渐自觉地转向了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悼念文字。全文五段:第一段,写和白莽的三次会见;第二段,写和柔石的亲密交往;第三段,写和白莽、柔石在“左联”一起战斗;第四段,写柔石等的牺牲以及作者的悼念;第五段,写作者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全文的线索是明确的:写作者和几个青年作家的交往;重点也是明确的:写白莽和柔石。顺序呢?也应该是清楚的:前三段写烈士的生前,后两段写烈士牺牲前后,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时间顺序写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为什么写的白莽而不是柔石。从作者对他们了解的深浅和与他们接触的疏密说,应该先写柔石;从作者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左联五烈之一柔石,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上确实受到了鲁迅的深刻影响,但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二者小说中知识分子死亡意识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对待死亡表现出以死反抗,柔石笔下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以死殉葬。柔石在思想及创作手法等各方面显得稚嫩,但稚嫩中也有自己的个性、实力和进取精神。从两者的文本对比中可感受到文学大师鲁迅的辉煌成就和青年作家柔石的努力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著名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诞生八十五周年之时,回顾近年来柔石作品的出版及学术研究情况,我们感到无比欣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在大夜迷茫之中,鲁迅先生说过:“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今天,这预言已经完全实现了。 1980年十月,我院前身宁波师范专科学校举行了国内首次柔石研究学术讨论会,对柔石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初展探讨。根据当时柔石作品极难找到,柔石手迹(书信、日记及未发表的作品等)严重散佚,柔石同时代人相继去世的情况,呼吁有关部门抢救烈士的遗著、遗物,建议出版部门重新编选柔石作品,增加篇目,以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柔石     
“左联”的伟大旗手鲁迅和优秀战士柔石,都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概,经历了时代风暴的洗礼,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鲜红篇章。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和战斗业绩,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一柔石和鲁迅的相识是在一九二八年,但柔石作为鲁迅的学生,他与鲁迅的相见却早在一九二五年。是年早春,柔石从宁波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其时鲁迅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在一九三三年说:“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这里指的就是柔石在北大旁听  相似文献   

15.
和柔石一起牺牲的烈士究竟是二十三人还是二十四人?这虽然并不影响《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教学,但这是历史事实,必须弄清楚。薛绥之同志在《鲁迅杂文教学的一些体会》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中说,“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记叙了柔石等二十三人被害,……”鲁迅原文写:“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瑾,巧合的是她出生的1907年,正是秋介绍殷夫时,说代殷夫收信的女士是一瑾遇难的那一年。她妈妈是绍兴人,她个“罗曼蒂克”的怪名字,这个人是谁的身上真是流着秋瑾的血了。但是柔石呢?有人说是冯铿,因为同为左联成员,是有妻子的,她叫吴素瑛,比柔石大两二人来往应该是非常密切的,而且文中第岁,宁海西乡东溪人。只可惜的是冯铿二部分冯铿出现的时候,鲁迅也认为“她”也有丈夫了,她的丈夫是许峨。为此,是“罗曼蒂克”的,还有,鲁迅对冯铿了解1930年,10月18日,柔石给许峨写了一不多,要纪念她就要尽量多提及她,抓住…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柔石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启蒙观念、关注重心与小说模式方面。鲁迅对柔石深刻的影响使柔石成为一个地道的人道主义作家,柔石向鲁迅的学习是成功的,他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柔石年谱     
1902年一岁九月二十八日(光绪廿八年农历寅年八月廿七日),柔石诞生于浙江省宁海城关西门方祠前。姓赵,原名平福。当地有一地主,以为平福这一名字吉利,要给自己的儿子用,不准柔石用这一名字。柔石长大后嫌这个名字俗气,乃自己改名为平复(又名少雄)。当时,家门前有一座长条石砌成的小桥,桥上刻有“金桥柔石”四字,据说笔名柔石、金桥,即源于此。后来柔石还用过赵璜、刘志清等笔名。他家到他父亲时,家境困顿,改营小商业,其父赵子廉又名汝能,在宁海城内市门头开  相似文献   

19.
毕爱芳 《语文知识》2003,(12):26-27
鲁迅先生在《柔石小传》的最后写道:“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这是最平淡也最沉重的一句话。我知道:漫长的是历史,短暂的是柔石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宁海是柔石的故乡,我们在柔石的故乡采访了李良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