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教育争鸣与探讨,不能不提起2004年的一场震动全国的南北争论。这场争论直到今日都在不间断地延续——[事件回放]2004年第三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上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学论权威专家、教育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导师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这篇长达4万余字的文章尖锐地指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它有复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未能全面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它干扰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克服。针对王策三的观点,2004年10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问题进行论述。两位学者的争论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和对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认识,引起了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王策三教授写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与钟启泉教授写的《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引发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最激烈最令人关注的论争。双方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对待知识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王策三教授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和钟启泉教授的《发霉的奶酪》这两篇文章中所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转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以及有关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精英主义教育和大众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央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引发了诸多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教授在其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中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及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这种教育思潮在实践中将导致的后果恰恰是会降低人才培养的素质。笔者将就其一些核心观点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承传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改实践呼唤哲学的思考 包括语文课程改革在内的这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酝酿到实施,已经有了七八年。纵观这场新课改的整体实施与具体运作,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上行下效,闻风而动,新课改几乎成为一种“举国体制”,简直是一呼百应。继而,歧见产生,“同床异梦”,但是,持不同意见者毕竟“投鼠忌器”,噤若寒蝉。随后,矛盾公开,争论蜂起。从全局看,是以王策三教授所写《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和钟启泉教授所写《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的论争为代表,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并得到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6.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矧匕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相似文献   

7.
当前,课程与教学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公开的学术论战,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研究的幸事。这场论战,在我国课程研究史上也许会留下重重的一笔。本文将在王策三教授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观点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运用概念分析和国际比较的手段,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辨析,也尝试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以期向前辈和同行请教。一、概念混乱是突出表现近年来,不少教育类论文和书籍的作者不重视对所讨论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相反,热衷于创造、翻译新的“话语”,对经典的、通…  相似文献   

8.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策三先生的宏篇大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下文简称为《“轻视知识”》),感慨万千。笔者谨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抒己拙见。一、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课程与教学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公开的学术论战,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研究的幸事。这场论战,在我国课程研究史上也许会留下重重的一笔。本文将在王策三教授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观点的基础上,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运用概念分析和国际比较的手段,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辨析,也尝试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以期向前辈和同行请教。一、概念混乱是突出表现近年来,不少教育类论文和书籍的作者不重视对所讨论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相反,热衷于创造、翻译新的“话语”,对经典的、通…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出版的《教育学报》双月刊第5期刊登了北京学者谭斌博士的文章《论学生的需要》,副标 题是“兼与张华《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建》演讲的商榷”(按:华东师大教授张华的演讲是2005年5月9 日在首都师大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协办的课程研究国际论坛上作的)。文章指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广泛展开,“学生的需要”这个口号被用来作为许多教育改革活动的依据甚至“旗号”。  相似文献   

11.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本文认为,查有梁教授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寿法有待商榷。本文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次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查有梁教授在《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一文提出了《对话》里的“八个误导”,指出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因此得出课程改革需“软着陆”。查文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有必要就“误导”涉及的关于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基础学力观和知识观、课程实施观和教师角色转型、课程改革立足点与发展趋势等问题与查有梁教授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刊登了王策三教授的一篇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评论》),文中对近些年来在学界几成定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批判,得出了许多有违历史逻辑的观点。一、“由  相似文献   

14.
王策三先生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激起了一场关于新课程改革是否“轻视知识”的大讨论,许多著文已经从知识发生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王先生的观点给予反驳,笔者试从代价论的视角对王先生的论点予以回应,即认为新课改“轻视知识”之嫌恰恰是一种必要的合理代价。因为新课改吸收当代知识观合理成分,对知识和知识教育进行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诠释,必然在价值取向上有所取舍。淡化和克服传统静态知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到大同大学张毅先生的几篇诠释“语文”与“母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文章,在欣赏张毅先生创新意识和商榷勇气的同时,也发现张毅先生的文章存在概念混乱、史实错误、自相矛盾、误读曲解等问题.为防以讹传讹,特撰此文,以正视听. 一、张文概念混乱举隅 先看张毅先生在《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中的论述: 我国母语课程的内容包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三个部分:语文(口语+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或者说包含了“一语四文”,如此,以“语文”一词作母语课程名称来包“语文”“文学”“文化”显然并不合适……(《教育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4页)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不是百宝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策三先生在他的大作《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里面提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有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具体表现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宣传了很长时间,现在还在流行,并从理论走向实践。于是王先生要求坚决摒弃这一提法,要为素质教育正名(实质上是要求抛弃素质教育),主张恢复“应试教育”,提倡追求升学率。王先生的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对实际工作是有很大危害的,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们的批驳(见《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但是从理论深度上对这些错误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它所针对的问题是“一切为考试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的教育价值观对课程体系和学生人格的扭曲。近来,有些人对“素质教育”及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同看法。任何真诚的学术观点都值得尊重,但观点只有在商榷和对话中才能显现真理性。有鉴于此,最近,有幸拜读了王策三先生的宏篇大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主持人注:本刊曾于2005年第3期、第4期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转载,下文简称为《“轻视知识”》),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8.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刘微 《现代教学》2010,(4):77-79
[本书与编著者简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师教育。《课程的逻辑》是《教育的挑战》的姊妹篇。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程的逻辑》就是针对这个主题编辑的。这本论文集由26篇论文构成,按照主题分为“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上下两编。  相似文献   

20.
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世纪初博比特(F.Bobbit)发表《课程》(“The Curriculum”,1918)、查特斯(W.Char-ters)发表《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1923),直到本世纪中叶泰勒(R.Tyler)发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i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 ction”,1949),逐渐确立起课程研究的主导范式——“科学研究范式”(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该范式是受哲学中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而产生的.6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该范式的过分推崇而导致课程中的“技术理性”(technicalRationality)膨胀——重“效率”、重“目标”、重“控制”,最终导致了课程的“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在此背景下,本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一股对“科学研究范式”进行激烈反思和重建的思潮,从而诞生了课程研究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 (Reconceptualism).“概念重建”(Reconcep-iualization)是“美国课程研究中的一种范式转换.它反对课程理念中的泰勒原理(Tyl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