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一个针对文艺创作与审美的核心概念。我们无意从美学哲学上去探讨它。笔者只是觉得借用这个概念来解剖我们的让人茫然困惑的母语教学,它无疑是一把犀利的解剖刀,能揭开母语教学的某些本质。功利的语文不休,母语教学的困境不能消解。这个概念同时让笔者想起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我”。  相似文献   

2.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其宏大哲学体系。在哲学的星空中,康德无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巨星。然而,康德的教师经历和教育思想,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3.
康德对未来形而上学的设想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然形而上学,一部分是道德形而上学。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愈发深入,其中有关自由、道德和幸福的分析极具创造性。康德为后人研究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有的学生非常聪明,但会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现象,有的学生并不怎么聪明,可学习成绩很优秀,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非智力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应该说,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在于后天培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论述的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即对认识过程起到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作者谈谈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主旨是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反思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建构学生的独立人格,应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中,应该综合实施个性化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黄凤春 《辽宁教育》2002,(10):47-47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性原则为指导,实施民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基本出发点。“民主教学”体现了一种比较科学的师生观念,它表现为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胆地想、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勇敢地说的时机,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情感的课堂、能动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辨析了人格、健康人格、语文人格的概念,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文章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永亮 《考试周刊》2012,(94):36-37
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命题,因此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品德、文化的底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培养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堂教学在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中有着特殊作用.应充分利用课文载体,提高教师素养。利用综合性学习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中应把育人职能放在传授知识、启发智力职能之上,充分发挥教师教化和人格感化作用,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写了影响深远的“三大批判”,第一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讲了自然界受自然必然律支配,揭示了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第二批判是《实践理性批判》,讲了人类社会服从道德或自由律,揭示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本质是求善;第三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论证了美育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关系,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应通过语文课堂重塑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凌青 《考试周刊》2011,(77):42-4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教育改革,除了让学生存学校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社会,素质教育正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然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重视知识、能力、智力的教学,而忽视人性、人格、人品的培养的倾向仍很突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各自的功利性,而语文的功利除了从知识和能力上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以外,恐怕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立足社会。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  相似文献   

14.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利用教材形成人格;利用语文活动、作文塑造人格;利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人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发挥语文教学功能、走出语文教学课堂、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多种方法,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只交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就语文教育的任务而言。的确如此。语文教育应当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谈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亦无力。”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庄子用一个故事阐释了一个词语--游刃有余。庄子讨论的是天地之法则,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辨:积之丰厚方能负大舟,研之精通才能达自如。笔者认为,庄子的这一思想境界也恰恰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徐敏 《教师》2010,(33):11-11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因此,语文学科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独立的人格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计娟 《教育艺术》2005,(6):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来设计教学。那么,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这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学生信任和羡慕的人,教师的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语文教科书不仅有语文知识,还有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既要用教科书的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还应该注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内化学生品质的有效途径,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