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疑英语全国分级统考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虽然,蔡先生的大学理念在日趋商业化的今天看来显得有些迂阔和不切实际,然而,大学毕竟不是变相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教师毕竟不能仅仅以授技为谋生之道。大学,它应有自己的理念、人文理想和独立的公共空间。为此,本刊曾在今年第1期刊发了关于“人文教育在当代大学中的位置”的一组笔谈,并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积极反应。《教育文摘》、《南方都市报》、《生态通讯》等报刊先后作了介绍或转载。本期的“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一组文章,可视为对第1期“笔谈”的呼应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个普遍事实,即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本文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从时代特征、社会背景、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当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于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注重专深的知识,它涉及面广,文学、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音乐、美术等中外艺术精粹,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求索,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现象等等,这些都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列。但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其重点,即通过对人类文化成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对现代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最近,大学教育是否需要怀疑或质疑精神,怀疑或质疑能不能创造价值等问题,一时引起校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的态度是,怀疑或质疑精神在大学教育中不仅十分需要,而且亟待加强。这从北宋理学创建者和关学宗师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中,能够得到启发。其实,张载的"学则须疑"精神,不仅是为学创新的动力,而且它本身就是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任何价值观都是人的动机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实现“明德”、“亲民”从而“止于至善”呢?这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德理念。  相似文献   

7.
李琳 《大理文化》2009,(2):34-35
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精神的家园,是令人向往和憧憬的圣地.从高中走进大学,就如同沿着小溪和江河驶进了大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大学的知识海洋里,大学新生可以尽情地遨游,充分地展现自己……因为年轻,所以他们风雨无阻;因为年轻,所以他们把梦追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诗歌先锋精神,在新世纪庸常化信息时代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持续20多年的文化与生活的双重颠覆,人文精神在创构之初给中国文学挖成的精神掩体被迅速炸平。当下诗歌写作内在的贫乏与惊慌从本质上暴露了当代诗歌根本意义上的某种虚弱。对人文精神的敬畏、对先锋精神的回归、对人文主义价值的持守,是当代诗歌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贾琳的诗歌写作无疑呈现出当下诗歌新人文精神的崭新生态,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把创办研究型大学与贯彻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985工程"、"211工程"绩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理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各个层面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对此,笔者选取大学校歌作为突破口,从新的视角窥视现代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书院师道     
许刚 《寻根》2012,(1):15-17
书院是古代极富“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机构与制度,其教育宗旨、理念、旨趣、形式、方法等均有值得今Et大学所宜思味、汲取者。  相似文献   

12.
一对每个民族来说,只要是真正的作家,再大化一点,只要是真正的人文创造者,都是重要的。凝聚一个民族的最终的强大力量,使之生生不息前往创造的强大力量,是它固有并不断改良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作家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垦殖者。文化铸造了精神,民族便具有灵魂。这是一些民族在烈火中永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应从一个新的高度去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局性比较容易理解 ,指人才的培养是事关全国发展的大事 ;关于先导性 ,含义深刻 ,须仔细学习研究。我们可以用这一理念去思考教育问题 ,其中含大学教育。我们估量大学的社会地位及其作用 ,如果用“中心”、“边缘”等社会学名词 ,可以看到 ,当今我国大学的地位并非边缘 ;边缘化的时代早已过去 ,它不断向社会的中心地位转移。教育先导性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道德、宗教、政治与科学技术等发展都产生过持久的积极影响。这说明,道家思想中可能包含着勃勃向上的教育理念。因此,从古老的道家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探讨一下大学之道,也许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马一浮儒学教育理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复性书院的创设是马一浮儒学教育理念的实践,指出其中既有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批判性思考,又有早期的若干尝试准备,同时还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提炼出参照样本和基本原则,结合时代需求,重新订立学规,构建了书院的基本办学框架,这不仅为考察马一浮的儒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有助于教育理念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当代博物馆功能的核心,积极开展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显得尤其重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在不断调整,围绕中小学生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如何提高博物馆对中小学生教育的有效性,让广大中小学生从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最大受益,从而对博物馆展览内容形成印象和记忆,是当前博物馆教育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辛亥革命博物馆联合动画企业对中小学生进行城市精神教育活动的探索,提出博物馆对中小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要具有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彰显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笔者造访了位于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ReSearchInstitute)。从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出发,沿英格兰东北部平原行进,好似悄无声息地穿行在历史、文化与内心憧憬之间,不到一个小时光景就抵达古朴美丽、隽永宁静的剑桥。岁月长河中,串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令这所纵横古今近8个世纪的大学熠熠生辉:牛顿、培根、达尔文、霍金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声名,也筑起了剑桥在科技、文化、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精神高地。  相似文献   

18.
正君子是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形象。张岱年先生就曾借用《易传》描绘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也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了君子以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的融汇发展的精神 ,并非只指一个学派 ,比如说 ,只限于儒家学派。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诸子十家“各引一端 ,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 ,取合诸侯。其言虽殊 ,辟 (譬 )犹水火 ,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 ,敬之与和 ,相反而皆相成也。”任何一位对人文精神作出贡献的思想家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贡献 ,二千多年后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头脑。老子发现了一条普通法则 :物极必反。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论述了什么是人 ,以及人的价值观。后来的文化创造都是在这些基础上进行的。温故而知新 ,离开前人的伟大创造 ,不会有…  相似文献   

20.
张谨 《中华文化论坛》2015,(3):5-10,191
城市文化是与农村文化相区别的空间指向性文化形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形象。它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多元的开放格局、强大的辐射能力、完整的规范体系。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市景观建设千篇一律,城市人文精神弘扬不力,城市创意产业后劲不足,城市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对此,我们在城市建设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守望城市的文化精神,强化对本地区城市文化的认同,彰显城市文化的时代魅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其重中之重是精神文化服务,包括遵纪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普知识宣传、生活环境改善、文娱体育活动、健康卫生知识普及、社区安全教育等等。在城市创意产业建设方面,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发挥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引擎功能,彰显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