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了解ADHD儿童的师生关系、情绪行为问题和同伴接纳的关系,探究同伴接纳在师生关系和情绪行为问题中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同伴提名法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130名3—5年级ADHD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ADH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同伴接纳、师生关系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在师生关系和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同伴关系在留守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扭曲、学业危机、品德不良等问题。综合历年来中小学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3.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30年代起,心理学界开始研究儿童社会技能的问题。到80年代,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技能逐渐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儿童同伴交往策略的概念、类型、策略运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儿童选择策略的因素的研究,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同伴侵害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学龄儿童的同伴侵害现象,较少考察幼儿阶段的同伴侵害问题.本研究采用教师评定和母亲评定的方法考察了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发生特点以及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伴侵害是3~5岁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受侵害者与一般儿童相比具有更多的抑郁、社交退缩以及体诉等内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近几十年来,儿童同伴冲突问题已经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同伴冲突作过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同伴冲突的构成和特点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行为问题及同伴侵害问卷为工具,以252名4~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完成对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2)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的维度与儿童行为问题、身体侵害相关,校标效度较好.(2)儿童对教师应对同伴侵害策略的知觉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5 ~0.75之间.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对儿童,适应学校、社会生活,乃至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起点,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开放性和外显性,便于了解儿童真实的心理活动,是成为培养良好同伴关系黄金期。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但父母教育观念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的研究却很少。所以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对国内外现状及同伴关系,提出了同伴关系的研究问题综述;就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问题做出分析。分析儿童同伴关系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儿童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我们发现,一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成了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常常遭到其他儿童的拒绝,或被其他儿童所忽视,交不到朋友,心理学上把这类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  相似文献   

9.
同伴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同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成人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拒绝。就这一类儿童而言,他们的班级同伴关系大致有对立的同伴关系、疏远的同伴关系、矛盾的同伴关系三种,且在交往对象、范围、同伴的组成,以及彼此间的影响上都与非学业不良儿童有着差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了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探讨对于小学儿童同伴社交地位类型,教师提名结果与同伴提名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的对象为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及其班主任。研究方法为现场提名法与问卷法。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名结果与同伴提名结果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师生对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的看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儿童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我们发现,一些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成了他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常常遭到其他儿童的拒绝,或者被其他儿童所忽视,交不到朋友,心理学上把这类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研究发现,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或被同伴忽视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精神和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有些问题甚至会演变为成年后的犯罪诱因。因此,同伴关系不良是儿童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具体说来:①不受欢迎(特别是遭…  相似文献   

12.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儿童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日益重视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干预与训练。在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研究的三个新特点、影响因素综合化趋势及其干预课程形成趋势进行了述评,并对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这一研究领域所呈现出的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之处进行了探讨。提出未来对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教育问题应更多地考虑儿童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教育等后天因素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包含了同伴接纳和友谊这两个重要的层面。智力落后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发展是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个重要方面。而适应行为的理论研究和智力落后儿童适应行为的培养是智力落后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对于智力落后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儿童同伴群体是建立在感情基 础之上的,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不同类型群体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化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重视和研究儿童同伴群体,意义重大。儿童同伴群体的发展经历了由“前同伴群体”到“同伴群体”的过程。入学之初,儿童严重缺乏社交技能,交往本着就近的原则,冲突频繁,合作意识薄弱,同伴关系很不稳定,尚未形成群体,两个人还能交往,三个人在一起时,交往合作就会发生困难,属于“前同伴群体时期”。但在这种初步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开始发展。在共同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六所普通中学的616名儿童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更差,他们受到同伴的尊重和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且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一定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程度显著预测同伴尊重、同伴接纳,家庭月收入可以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和同伴忽视。未来研究中需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1所幼儿园33名大班5-6岁儿童为被试对象,研究有假想同伴的儿童的比例以及假想同伴的特征,探讨儿童假想同伴对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假想同伴的现象并不少见(42.42%),儿童假想同伴在性别和5、6岁组上的差异不显著,儿童假想同伴各有各的特点;并且有假想同伴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成绩显著高于没有假想同伴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279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农村普通儿童的吸烟行为、与吸烟相关的问题行为、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吸烟及其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的调查发现:流动和留守儿童在不同年级中表现出不同的吸烟行为;与吸烟有关的问题行为、同伴吸烟情况、同伴对吸烟的反对和同伴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吸烟次数和数量,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能部分预测吸烟行为;最后提出了流动和留守儿童吸烟行为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或心理水平相近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学习和适应环境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其积极作用在视障儿童身上远未显现出来。那么视障儿童同伴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对混龄背景中儿童的异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儿童异龄同伴交往主动性不存在差异;儿童更愿意与异龄同性同伴交往;大、小班儿童在选择年龄相差1岁或2岁的同伴交往上不存在差异;儿童使用语言方式和非语言方式交往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性质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结果与交往时间存在年龄差异;异龄同伴交往行为次数反映了儿童异龄同伴交往的态度,要考察异龄同伴交往的质量,还需结合交往时间与交往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假想同伴进行了研究,假想同伴的存在在儿童生活中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通过整理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拥有假想同伴的高峰期;拥有假想同伴的儿童在性别、种族、出生顺序等因素上都存在差异;假想同伴对儿童长大以后的创造力、言语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可在假想同伴消失的原因、跨文化研究和拓展更宽的研究领域上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