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周刊:小平同志走了已经七年了。你们是不是非常想念他?在你们家里,每年会用什么样的形式纪念他呢?邓榕:我们非常想念他。每年的2月19日,是他的忌日。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遗体捐出来供医学解剖,角膜也捐献了,骨灰撒在了大海里。他这个人对于生死问题非常达观,一再明确地反复地跟我们交待,死后不留骨灰,不要修纪念馆,不要竖铜像,不要这些钢筋水泥的东西。他说与其修这些东西,不如多种几棵树。我们知道,他是想回到大自然中去。所以,每年到了2月19日这一天,我们就买好多花,每个人拿一个小花篮,妈妈带着我们全家所有在北京…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教育学家的罗家伦,曾任清华大学与南开大学校长,在众人眼里他是雷厉风行的革新派,而在女儿眼里他慈祥善良,是一位优秀的父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梅贻琦是人尽皆知的人物,其实,还有一个罗家伦,和梅贻琦并驾齐驱。随着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并发掘罗家伦的价值。罗久芳作为罗家伦的女儿,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长期在美国大学任职,20世纪70年代开始整理父亲译稿,不久前她推出了回忆录《我的父亲罗家伦》。她以亲身回忆为主线,用真挚的感情,客观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一生:北  相似文献   

3.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4.
《兰台内外》2010,(2):60-61
在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比赛中,第四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名将申雪/赵宏博以总分216.57分夺得金牌。这是中国花样滑冰在冬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也是自1960年冬奥会以来第一对获得这个项目金牌的非俄罗斯(前苏联)选手。  相似文献   

5.
自从朱自清写了《背影》,便定格了我们看父亲的眼神。儿子似乎都不太愿意正视父亲,不怎么看父亲的眼睛,要到父亲转过身去,才凝视父亲的背影,一直看到父亲的背影在视野里渐渐消失。朱文写出了父子之间的微妙,使得“背影”成为了父辈的象征。可是,光看背影,我们怎能认清父亲?罗中立给我们补了一课,他画了一幅父亲的头像让你瞻仰,据说是按照画领袖的规格来画的。为什么要用画领袖的尺寸来画一个淘粪的农民?这里面,有着高深莫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6.
很久没看到一本让我很激动的书.怀着复杂的心情一字一句读完了此书。这不是写的我们自己的父亲.而是写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留给别的男人后代的尊严的父亲们。而我们却遗忘了这段历史60多年,那片战场.那些名族最坚强的脊梁,为了不让这些老人在人们的冷漠中孤独终老,  相似文献   

7.
《兰台内外》2011,(3):54-55
张心庆为张大千之女,现年81岁。张心庆早年考入四川省艺专学习声乐,后参军加入部队文工团,数年后转业回到成都教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父亲漂泊海外,她在历次运动中饱受磨难,历尽坎坷。  相似文献   

8.
在守护《大藏经》的东仓家四姐妹看来,如今没有什么比《大藏经》更重要的了,玉树大地震中他们一家为此搭上了父亲和一个姊妹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毛鹏 《出版史料》2011,(4):68-70
孙犁是我素所敬重的作家,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一家党报工作时,就曾读过他的《荷花淀》《嘱咐》等短篇小说选集。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此类敌后游击战斗故事的作品,对这位先辈同行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游击区采访,并撰写了《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光荣》等诸多名篇甚为钦佩。作者所描述的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必胜信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从这些作品里,  相似文献   

10.
李健 《军事记者》2007,(1):42-43
读满妹的《回忆父亲胡耀邦》好像自己的女友在讲述她所爱的父亲的故事,也好像杳无音信几十年的远方亲戚的来信,她在告诉亲人们有关父亲的经历。正是此种感受使这一传记作品真实可信,亲切动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英国小说《帕梅拉》中的父亲形象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帕梅托在父亲的审视下生活,进而揭示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2.
收拾父亲的遗稿,终于找到丁他读《红楼梦》有感的手稿和修改稿,一共有八篇文章。  相似文献   

13.
得新 《新闻世界》2006,(5):35-36
被狠心父亲抛弃 今年19岁的史惠恩的家在河南武钢市八台镇老虎村。记忆中的童年对于他来说,充满了苦难。在他刚刚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缺少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比这更不幸的是,在母亲去世后不久,狠心的父亲又丢下了他和奶奶,到一位寡妇家做了“倒插门”,对他和奶奶根本不管不问。  相似文献   

14.
由孙犁女儿孙晓玲撰写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该书精选了孙晓玲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和《城市决报》上回忆父亲的文章三十余篇,有评论者称,这本集子将会成为2011年引人注目的新书。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唐朝人眼里,对于担任驸马这件事情,不但不羡慕,大多数还非常排斥。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权威则须来自于人自身的创造。现代社会把对彼岸神圣世界的权威认同变成了对此岸世俗世界的权威认同,而虽其自身处于无休无止的自我矛盾和自我分化之中,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权威认同陷入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布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是北京大学1982届中文系毕业生张曼菱女士回忆其父亲张进德先生(号退耕)人生的随笔。在字里行间的笔墨中,洋溢着作为女儿对其父亲的深情思念,而作为读者,我们则能感受到其父母淡薄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正如张女士在书后“跋语”中所言,父亲展现了“将朴拙的天性,坎坷的人生与美焕美伦的中国文化合而一体的‘内美”’。而麻底黄色的书衣,也正烘托着本书所要抒写的为人处世须持“无位有品,无名有尊”修养的高贵主题。  相似文献   

18.
《尼罗河女儿》是侯孝贤在告别"成长三部曲"后,首次深刻审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片。作为一部过渡性、实验性电影,它在侯孝贤的电影谱系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多角度呈现了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台北这座城市隐藏的深刻文化危机。本文从西方文化的冲击、学校教育的失效、父权效力的失势、自我救赎的失败等四个角度深入分析文化危机的种种表征和根源。  相似文献   

19.
汪嘉婧 《新闻前哨》2020,(2):104-104
本文以iPhone微电影广告《女儿》为例,对微电影广告及其传播优势及趋势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1指令将文章改成电影 1956年由上影摄制完成的故事片《为了和平》,描写一个曾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民主个人主义者”、大学教授江浩,如何在残酷的现实斗争面前,经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启发教育,逐渐清醒过来,毅然投身到“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和平”的革命潮流中去,直至献出生命。他的相依为命的妻子丁孟辉也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由一个温良柔弱的贤妻良母变为一个勇敢无畏的和平战士。因其题材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手的生活与命运,在新中国银幕上还是颇为新颖与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