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2.
做好编辑工作 ,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领悟 ,仔细揣摩。笔者联系老一辈编辑出版家的编辑生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认为做好编辑工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支可靠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含意深刻 ,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编辑 ,无不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 ,如鲁迅、邹韬奋及现在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在他们身边 ,都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一批经过他们扶植起来的新秀。他们和作者是好友、是知己。为了出好书 ,每当他们策划一个选题的同时 ,也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3.
南方某城市的一位青年,问起到他们那儿参观学习的上海人:“你们的第二职业是什么?”几个上海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耸耸肩膀回答:“我们上海人是不允许找第二职业的。”那青年听后笑道:“今后,如果一个人没有第二职业,恐怕是很容易被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甩掉的。”其实,上海也有人在从事第二职业。他们当中,有层次较低的劳动者,也有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别的不说,就拿新闻界来看,兼职编辑、兼职记者,甚至兼职编委直至兼职副总编,虽属少数,亦不罕见。至于编辑记者向“外报”“外台”“外刊”投稿,这原本不足为奇,而有的成了“写稿万元户”,“外稿  相似文献   

4.
题记题目既平且直,这个“编辑”就是我。为什么不用“我”,而要标明“编辑”? 因为一则,编辑是我的职业,我已经干了四十年,打算还干下去。编辑无非咬文嚼字,于是来了个“二则”。二则,说明我读《红楼梦》,无非咬文嚼字而已。咬嚼似有所得,我居然也“欣然忘食”,陪父亲喝酒的时候跟父亲说,在办公室里跟朋友们说。他们听了都怂恿我记下来,可能因为他们也是编辑吧。  相似文献   

5.
廉方能信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上一直是受到尊重的。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编辑、记者具有公正无私的优良品质。于是人们信任他们,受委屈者愿意找他们倾吐心曲;求真理者愿从报纸上获得教益。但是,一些年来,这种尊重在无声中逐渐贬值,而演变成一种畏惧。人们说:“记者不敢得罪。”意思很明白:得罪了记者,报上给你捅一下,可受不了!随之,报纸的威信也受到动摇。表扬的东西,认为是记者“笔下生花”,批评呢?难免产生一种“那儿得罪了记者”的疑问。于是,新闻界的天平,在读者面前可怕地倾斜了。这种现象,固然可以从“四人帮”那里找  相似文献   

6.
“吹毛求疵”的含义属贬义,比喻对人对事故意挑剔毛病,硬找差错。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些小疵如果无伤大体,尽可不必故意去挑,更不要硬找,以免把人弄得谨小慎微。作为报纸的编辑也不例外。然而,我又觉得编辑编稿确应有点“吹毛求疵”的精神。这是因为编辑担负着特殊的使命,编辑是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后一道把关人,通过这个关口,来稿上的东西就变成了报刊上的东西,通讯员的劳动就产生了社会效果。如果编辑因责任心不强,让一些差错和谬误出现在报刊上,就会直接影响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甚至难以挽回的恶果。“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皮上的毛病。语出《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编辑用“吹毛”的严细精神,把稿中的疵病找出来,消除它,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不能认为是鸡蛋里面找骨头,居心叵测,从而掩疵护短,拒绝改错,把该褒的做法当成该贬的行为来反对。  相似文献   

7.
浅谈编辑含量漓江出版社张谦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工作涵盖面很广。提倡编辑成为“杂家”、“通才”,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要求无论对大环境、大政策、大态势,还是对市场、读者,要两头吃透,心中有数。相应地,编辑含量也就泛化了,不单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找...  相似文献   

8.
近来,笔者写了10多篇稿子,惟恐编辑收不到,专门寄了挂号。事隔一月,向有关媒体打电话询问,都说没看到。后来,三番五次找邮局查询,也没弄出头绪。顿时,心凉了半截。据了解,如今各家媒体都采用现代化编辑系统,编辑都通过网络收阅电子邮件或传真稿件,这样编稿既快又省去了许多麻烦。而手写的、贴邮票寄来的稿子却被冷处理了,稿子积压成堆也懒得拆看。一些本来充满乡土气息的“独家新闻”,因缺“电”少“网”而被搁置一旁。眼下,基层的同志特别是农村的作者、通讯员,大都还买不起电脑、传真机之类的工具,仍然要靠笔写稿。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相似文献   

9.
编辑日记     
元月15日 星期四 阴 走近广播电视编辑 虽说广播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广播电视编辑却被“冷落”一旁。有些研究编辑工作的刊物似乎仅限于出版界,新闻业务刊物虽也有涉及广播电视编辑的,分量却很轻。人们认识广播电视编辑,更多地是通过他们制作的节目,对“编辑”的署名却甚少留意。这为他们的工作增添了一分神秘感,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于是趁寒假“赋闲”在家之际,来到本市新闻中心实习,走进这支被“冷落”的编辑队伍。  相似文献   

10.
约稿,就是把宣传的中心思想告诉特定的作者,限定时间,限定内容,限定字数,然后让他根据要求向你提供稿件。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除了积累了丰富的稿件编辑经验,也培养出一大批好朋友作者,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些作者水平一般比较高,善于领会编辑的意图,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写出符合要求的稿件。 (一)约稿的对象 向学校的领导约稿。学校领导掌握着学校的全面工作,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学校的工作都是他们布置的,找他们约稿,往往  相似文献   

11.
一、重视策划选题,忽视编校质量策划意识的兴起是当今出版业的一大特征,也是中国出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策划意识的强化是编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对编辑社会文化角色的重新定位,即由被动适应(“等米下锅”)向主动引导(“找米下锅”)转变,是对编辑创造力的...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先生在本刊创刊号上“谈谈编辑工作“一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吕先生那篇文章谈的是著作稿的编辑工作。我想把我在外文编辑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提出来请大家指教。在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组稿,也就是有了适当的选题找不到合适的译者。可以肯定,大多数译者对于他们各自的专业是有造诣的,如果从事著作,他们一定会写出有质量的作品。可是我们要的是译稿,因此这里又牵涉到一个理解外语和翻译技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亚运期间,顶夜班,难得去比赛现场,电视也看得不多。不过,每日览阅不少新闻照片,倒也别有洞天,补了观赛不多的缺憾。这次,亚运会新闻摄影,从总体上看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一批佳作问世。其二,若干家报纸破格用照片,用出了新水平。编辑选什么样的照片?新闻照片的“命运”,说到底,是掌握在编辑们的手里,尤其是负责版面的总编辑和夜班主编手里,往往是他们一言定终身。这“一言”,不是随口而出,而是言之有据,能道出个一二三来。开赛以后,我多次到新华社摄影部设在新闻中心的“大本营”,登门求片;也多次找一些摄影记者加  相似文献   

14.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经常说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常说要为摄影记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真正做起来,许多人却仍是停留于授之以鱼,只解决他们的“三餐之需”:缺器材时就买一批相机,图片用得不好时就找编辑开开会,没图片时就给摄影记者加加分,施施压……能否给新闻摄影一个自我持续发展的机制,让他们不需再依赖喂哺,不需再因为弱势而“享受”扶持政策?这就要求报社管理层从观念上实现转变——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相似文献   

15.
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虚  松秀 《中国编辑》2003,(3):26-29
如果随便找人问一下:编辑是干什么的?大约十有八九会答“改稿子的”。这并不错,编辑工作内容繁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是编辑加工,俗称改稿。编辑工作有其规律,它的每一个环节自当也有规律。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编辑活动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关于编辑活动的科学却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会上一个时期里流传的“编辑无学”的说法,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问”,那是一种误解或偏见;如果是指“编辑没有学说”,那是对于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编辑经验及其理论概括的无知;如果是指“编辑没有科学”,那倒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状况。编辑学至今尚在建设之中,还不能说已经成熟,甚至还不能说已经“有”了;但也不能说“没有”,它是正处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之中,是“正在有”。“正在有”虽不能说就是“已经有”,但…  相似文献   

17.
“编辑”辞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编辑学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探索编辑原理的同志往往与编辑史的研究者在“编辑”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明显的分歧。编辑原理的探讨者总认为搞研究史的同志受所谓古代编辑与编纂不分的影响,把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混淆起来,泛化了编辑概念;而编辑史的研究者则认为古今编辑概念虽有差异,特别是概念的外延变化明显,而内涵的核心部分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编辑”这一概念一产生便与著述活动划清了界线,不存在混淆的问题。所谓把编辑活动与著述活动混淆起来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某些辞义和某些历史事实误解与曲解的结果,也是简单  相似文献   

18.
“合写者”     
美国编辑,特别是书局的编辑,在出版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因为对作家产生的影响大而被称为“合写者”——自然是在作家作品的后面不署名的“合写者”。作家的成名得力于编辑精神上的鼓舞和写作上的引导。如果失掉这种鼓舞和引导,作家很有可能功不成,名不就。作家与编辑的关系因而变得很不一般地亲密起来。  相似文献   

19.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经常说要“图并重,两翼齐飞”,常说要为摄影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真正做起来,许多人却仍是停留于授之以鱼,只解决他们的“三餐之需”:缺器材时就买一批相机,图片用得不好时就找编辑开开会,没图片时就给摄影记加加分,施施压……能否给新闻摄影一个自我持续发展的机制,让他们不需再依赖喂哺,不需再因为弱势而“享受”扶持政策?这,就要求报社管理层从观念上实现转变一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相似文献   

20.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