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深入浅出地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学习《鱼我所欲也》除了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传承传统文化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孟子学说原本就充满思辨性,鱼与熊掌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生”与“义”,充满辩证性。在孟子的逻辑当中,“生”与“鱼”似,“义”与“熊掌”同,故有了相同的取舍逻辑与认知。这样的思维方式非常具有传统性,孟子的思维结果给人的选择提供了一个重要且近乎唯一的参考。当这一思维方式的产物被传承之后,也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4.
在笔者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对《鱼我所欲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课积有三点疑义,今试辨析如下,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5.
6.
伍廷开 《考试周刊》2009,(23):32-3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所选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在教学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处引导学生辨析。  相似文献   

7.
8.
9.
阚景忠 《现代语文》2003,(11):46-46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的《鱼我所欲也》一课,是选自《孟子·告子上》。文中有这样几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其中的“一豆羹”,教材只注“豆”没注“羹”。许多教辅材料将“一豆羹”释为“一碗汤”,这一解释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解释应为一碗菜,更准确些说,应当是一豆菜肴。理据如次:其一,“羹”上古的含义不是汤,而是煮制的带汁的菜肴。“羹”的本义是调和五味煮制的有汁的肉食,《说文》:“羹,五味(调和)羹也。”有时也在其中加些蔬菜,煮制成肉与蔬菜相混合的羹。…  相似文献   

10.
曹新龙 《课外阅读》2011,(6):264-264
孟子是战国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他的代表作,集中地闪烁着他丰富的、深邃的思想火花。《鱼我所欲也》是其中的一则名篇,历来是中学课本上的必修篇目。然而,对于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一些认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以他们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他们的生命体验,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选人我们课本的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名篇佳作,是古代文化精髓的鲜活体现。然而,我们的学生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学这些“之乎者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厌倦。究其原因,发现这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机械、古板地照本宣科,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茫然与迷惑,消解了学习的兴趣。本人通过探究与实践得到感悟:文言文阅读生活化,教与学便会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12.
(一)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1—10题  相似文献   

13.
(开课,请学生做播音员,转播上节课学过的两次赛马的过程)师:面对这两场比赛,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同样的马,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生:因为田忌调换了顺序。师: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赢吗?生:不一定能赢。师:不一定能赢为什么又赢了呢?这里面的奥秘和窍门何在?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孙膑是根据什么想出这个办法的”这个问题来进行深入探究。反思:转播环节的设置,把读与说相结合,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开阔了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助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并由此环节巧妙过渡,设置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明确探究点,…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师:读了第1自然段,你发现了些什么?生:我发现小骆驼挺爱美的。你瞧,他正在小溪边照“镜子”呢。生:我发现小骆驼挺聪明的,他把小溪当成“镜子”,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样子。生:我发现,这小红马实在是太高傲了,太瞧不起小骆驼了。师:你这样说小红马,小红马会感到你冤枉他了,他会生气的。生:我说的是事实。本来,大家都是动物,而且年龄差不多,都很“小”,应该成为好朋友,应该高高兴兴,无忧无虑地在一起玩。可他倒好,竟对爱美的小骆驼“喷着响鼻”。生:我来补充。小红马说起话来更是难听。从他话中的“又大又厚”、“两层眼毛”、“肉疙瘩”、“…  相似文献   

16.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出两个关于动物的谜语,看谁能猜出来。  相似文献   

17.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第二自然段写道:“··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教学这一段要使学生感受杨梅树的可爱,理解带点的词语,认识段中的拟人写法。下面是李卫华老师执教这一段的实录。师:请李莎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写什么的?评:从整体入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生:是写杨梅树的。师:对,你们回答得真好。杨梅树生长得怎么样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大家读一读。(学生细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教学片断】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改过多次,同学们大胆地想想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吹”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到”字。生:作者可能用过“满”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入”字。师:据传,诗人先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再改为“入”“满”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大家仔细品味品味,这些字各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前后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19.
[课片断]那是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市场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只桃子。饨说:“吃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校儿爬上床上。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相似文献   

20.
《鱼游到了纸上》(第九册)以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因构思巧妙而扩大了思维空间,增大了阅读难度。但课文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只要找到了理解的切入口,学生就能顺利地卷入课文情境,读入画金鱼的聋哑青年那种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世界中去,形成深刻的感悟与情感体验,从而优化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