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班”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才的引路人,也是学校思想品德工作之骨干力量。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平民教育家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墨子是十分强调“染”——即教育和环境的习染作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明文规定:“高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是一个古老的教育命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曾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发表过精彩言论,古代的墨子用“染”来形容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孟母三迁”就是利用环境进行教育的典型.在当代,教育环境的研究在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幼儿园教育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是培养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标准,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循序渐进中,才能铸就稳定、良好的道德素质。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一、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人之初,性本善。”儿童行为方式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道德行为习惯是…  相似文献   

4.
常话说,怎样的语文教师教出怎样的学生,上出怎样的语文课。墨子从染丝者那里受到启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告诫人们“染不可不慎”。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很关键。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个人觉得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如下素养。  相似文献   

5.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本身就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而且具有改造环境 ,创造环境的能力 ,中国古代曾有用“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 ,其色亦变”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 ,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育人功能。近几年来 ,我园一直把“孩子是环境创设的主体”作为我们探讨内容之一 ,对在环境创设中“怎样引导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以及“活动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教育目标与环境怎样有机结合 ?”等问题进行探讨 ,现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墨子认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十分强调“染”——即教育与环境的习染作用)。就目前我国教育来看,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班级则是教育的最小环境。能否营造一个对学生十分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用、工作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而习惯是态度与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的养成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孩子出生之前,父母就对孩子进行胎教。孩子出生后,父母和孩子朝木夕相处,教孩子爬,走、说、吃等生理需求。巴金先生说——“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我国谚语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并且这种教育要伴随孩子几乎一辈子。所以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启蒙学者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墨子认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十分强调“染”——即教育与环境的习染作用)。就目前我国教育来看,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班级则是教育的最小环境。能否营造一个对学生十分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政治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用、工作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辅导员工作辛苦而又神圣,所以学校总是选择那些政治素质高,修养好,道德品质高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而又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如何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政治辅导员的重托,…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生活的“习惯化”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惯习,表现为: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习惯于现代教育制度的统一规范;习惯于教条化的“教”教材;习惯于固定、刻板化的教学过程;习惯于倦怠生存.它们的存在对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只有超越教师教育生活的“习惯化”,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超越的路径有: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观;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有效的反思;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落实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范畴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内容。在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讲道理首要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晓之以理,动之  相似文献   

12.
洪萍 《教育文汇》2013,(16):37-38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息与习惯形成的。”他还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力量的杆杠。”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自己的幸福往往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便用不着记忆就能很自然、很容易的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原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他创办晓庄师范就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这个方法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  相似文献   

14.
王晓雨 《教育艺术》2008,(11):59-60
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那么,初中生应养成什么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呢?这是教师首先必须清楚的问题。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学习惯,使用工具书或参考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习惯”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但如果在“习惯”前面加上修饰语,比如“好习惯”、“坏习惯”,那么,这两种“习惯”就发生了本质的区别。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呢?不妨借鉴以下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报刊撷英     
教育的期待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信念和期待。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在我们成人世界里,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习惯于用对别人的“错误”、“问题”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来表明自己旗帜鲜明的立场与态度,而且是立场愈鲜明、态度愈坚决,就似乎愈能表明自己离某种“错误”和“问题”愈远。另外,我们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而往往漠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存在着的宝贵的“善端…  相似文献   

17.
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那么,初中生应养成什么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呢?这是教师首先必须清楚的问题,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自学习惯,使用工具书或参考书的习惯,运用已知学习新知的习惯”。这里提出的四种习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语文学习规律在习惯方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实施新课程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依然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一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国家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讲,教学改革是场攻坚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9.
站在事业的新起点.人们习惯于通过回顾“曾经之事”和规划“将做之事”来盘点过去,展望未来。笔者以为,这还不够,应该在关注“事”的同时,多关注一下“人”。尤其是做教育的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更当重视对本体的审视、追问与设计。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做“清醒”的教育人。  相似文献   

20.
许多年之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 ,我们可以再追问一句 :就课堂教学而言 ,如果没有生活做中心 ,那又会怎样呢 ?据 2 0 0 1年一份来自我国某地重点中学的问卷调查材料显示 ,有69.6%的学生反映 ,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教师板书的内容” ,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 ;有71.4%的学生认为 ,“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 ;另有许多学生则坦率地承认 ,“上历史课不是做其他的作业就是打瞌睡”① ,等等。尽管这份调查主要是在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