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她自己的特点,就像汉语中的“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一样,英语同样也是要讲究感情色彩的。初中英语中的感情色彩用的最多的就是“do”,其次就是always等词与现在进行时连用还有so以及其他一些习语等。  相似文献   

2.
逆转之妙     
所谓“逆转”,就是利用一定的语言环境,使语句原来的意思、色彩(指感情色彩)、情调或风格等朝着相反或相对方面转化的一种修辞方式。下面我们结合野史轶闻,举例说明,以见“逆转”之妙。  相似文献   

3.
“鼓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动词,既能表达贬义的感情色彩,又能表达非贬义的感情色彩,在现代汉语发展的不同阶段,“鼓吹”的感情色彩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鼓吹”感情色彩的历时演变,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其感情色彩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曾写道:“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惑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我在音乐欣赏课上采用了“听”、“写”、“画”、“放”、“讲”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学生被音乐唤起情感后,用线条、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中,有些用附加构词法构成的词具有某种感情色彩,如“阿姨”、“老头儿”的前缀“阿”、“老”,“猫儿”、“狗儿”的后缀“儿”,可使构成的词带有一种喜爱、亲切的积极色彩。这类词缀在普通话中分布窄,一般只限于名词,能构成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有限,且都是带有积极色彩的。 在山西北部方言中,有一个做前缀的虚语素[k?~(32)](通常写作疙”、“矻”等),分布较广,构词能力强,一般使构成的词带有一种消积色彩,是汉语构词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文试就此做一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6.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某些词除了基本意义(概念义)之外,还带有人们主观评价的色彩,表达喜爱或憎恶,肯定或否定,赞许或贬斥的感情,我们把词语的基本意义之外所表达的这种特殊的附加意义,叫做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如:“成果”和“后果”的基本意义都是“行为的结局”,但前者是指好的结局,含有肯定、赞许的色彩;后者指坏的结局,含有否定、贬斥的感情色彩.于是人们把带有肯定、赞许、喜爱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例如:爱憎分明、高尚、足智多谋等等.人们把带有否定、贬斥、庆恶、鄙视等色彩的词叫贬义词.例如:卑鄙、逆来顺受、目中无人、信口开河、野蛮、斤斤计较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词汇中,有些词带有褒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色彩,如高尚、美丽、纯洁等,这类词称之为褒义词。含有贬斥、憎恶、轻蔑、否定等感情色彩的,称之为贬义词。如:毒辣、傲慢、阴谋等。还有些词本身不带有好坏美丑的感情色彩,称之为中性问。中性同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环的方面。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相互转化,既能褒义贬用,又能贬义褒用。例如:‘俄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找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的‘被猾”在这里就是机灵、顽皮的意思,贬义同用成褒义词了n一、训练目标学习词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词语的感情色彩,学者们已多有研究。感情色彩是词义所反映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体验,它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人类。感情色彩作为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在言语中的运用及变化等问题,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语言的交际又不限于交流思想,还可以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志和感情。有的时候,纯粹是感情的表达……”动用到言语中之后就可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体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名 一量”结构中的“名”既可以是低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也可以是高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该格式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判断或评价,带有说话者的感情色彩,因为低于或高于基本层次范畴的名词本身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所以容易进入“名 一量”格式中。同时,“名 一量”与正常语序在语体色彩、语气色彩和感情色彩上还存在着语用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一、各艺术门类相旦联系,又各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各门类之间的互相借鉴,给各自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生机。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名词被赋予新的涵义而被运用到造型艺术的画面中来。而绘画中的色彩、调子等术语也是音乐王国中的常客。如音乐讲“音调”“音阶”,绘画则讲“色调”“色阶”;“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都形象地表明了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血缘关系。绘画的色彩可以象征感情…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的语汇中,有些词在表达对事物的概括认识的同时,还往往表达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比如:“祖国”、“烈士”、“纯洁”、“珍视”等词语,带有敬爱、赞许的感情色彩,这类词语叫做褒义词。再如:“贪婪”、“顽固”、“特务”、“叛徒”等词语,则带有憎恶、贬斥的感情色彩,这类词语叫做贬义词。也有些词  相似文献   

12.
闻曾曾 《文教资料》2009,(17):11-12
很多成语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部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本文作者以“纸上谈兵”与“李广未封”为例.认为语文教师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以全面、客观的视角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还历史人物真实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除了它的基本义之外还附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它们往往比一般不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更富有表现力。作为词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词的感情色彩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众多词彩的变化中,“小姐”一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无疑是最具有喜剧色彩的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人们赋予一些成语以新的理解和内涵。这样,一些成语就有不止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如“灯红酒绿”就是一个典型。当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其中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运用频率较高,究竟理解为何种义项何种感情色彩,就要紧扣语境灵活处理。下面举一些常见的多义成语进行解说。不三不四。一、指不正派,如:不要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二、指不像  相似文献   

15.
先看例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有的文章认为句中的“狡猾”运用了反语修辞格。我们知道,反语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赋予词语或句子以临时的与本来相反的意义。而与“狡猾”一词相反的意义当是“忠厚”、“忠实”,但以此解释句中的“狡猾”一词又不准确,不能表现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显然,从词义的角度分析“狡猾”所运用的辞格不够妥当,应从词语感情色彩的角度来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指“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这里用来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童心,是指“调皮、机灵”的意思,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已不是贬义了。这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叫做易色。易色可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的短语或短句。近年来的中考,都有辨析成语运用正误的题型。成语误用主要有下列几种:一、褒贬失当。成语一般有固定的感情色彩,如不注意感情色彩与全句内容的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例如,“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是褒义词。用在垃圾食品厂上与语境的感情色彩不吻合。二、运用不得体。得体就是言之有“礼”。它的要求是:用语要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汉语学习》2004年第5期张琪昀先生的《说“这年头”》一文认为“这年头”“这年月”所带有的是贬义性的感情色彩,是“贬性时标”,其话语或显或隐地都带有怨天尤人的意思,起码是表示遗憾的意思,话语涵义在于对该时期之某种社会现象或事实进行贬斥、抨击、讨伐、批评、讽刺等。“那年头”、“那个年月”不带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抒情散文大都借景抒情,具有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情愫。郁达夫说过: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卜说人情”。“一粒沙”和“半瓣花”就是画面,“见世界”和“说人情”就是情愫。教师就要在这“花上”“沙里”开拓,发掘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给学生以联想,以启迪.从中学生审美心理角度看,他们形象思维力大于抽象思维力,对直观的感受比对主观感受强些。就是说对事物的外在形式比对事物的内在内容印象深些。从美学上讲,色彩、画面是直观的美。中学生对色彩,画面的兴趣大些,好奇些,一好奇,就会有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在思维空间里编织美丽的花环——这就是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并能触及到感情的“共鸣器”。  相似文献   

19.
“言为心声”,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物。课本中的诗歌、散文及其它抒情性的作品尤其如此。即使像小说、戏剧等叙事性作品,其人物语言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抒情性、议论性语句的感情色彩也很浓郁。朗读这些作品,必须学会“动情”和“入境”。 首先在感受课文时要学会“披文人情”。第一,先要通过读“提示”、“注释”或其它资料,弄清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大环境、作者的生平和世界观,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意图。又要通过对作品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分析,置身于作者用人、事、景、物所构筑成的艺术妙境,弄清作品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以摸清感情产生的土壤。第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单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或褒义,或贬义,或中性。而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就比较难以把握,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往往充满着感情,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需要我们仔细揣摩,认真咀嚼,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喜怒哀乐”。那么,在阅读课文或考场答题时,如何加以品味呢?一、捕捉特色词语,领悟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