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动态能力是系统集成开发商实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关键能力.为构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动态能力维度,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产品创新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动态能力由三个维度以及六个子维度组成,具体包括:客户导向的感知能力(政策搜索和高管社会资本)、多组织协同的控制能力(集成创新管理和自我组织网络)、交互学习能力(技术获取和知识吸收).  相似文献   

2.
孙冰  毛鸿影  康敏 《现代情报》2018,38(6):144-156
[目的/意义]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全方位描述和揭示创新扩散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参考。[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中创新扩散相关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应用CiteSpace Ⅲ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得出时空分布、重点国家网络、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被引等知识图谱,进而分析创新扩散领域的分布情况、发展趋势和热点领域。[结果/讨论]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在创新扩散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采用Bass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新产品销量进行预测,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微观层面采用模拟仿真方法来分析创新扩散的演化行为;创新扩散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创新技术的接受与采纳、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创新扩散动力、创新扩散模型及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创新扩散研究经历了关注宏观扩散速度、微观扩散程度和社会网络中的创新扩散3个发展阶段,社会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扩散呈现出与传统环境下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国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介绍了创新扩散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阐述了社会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连接、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效应等对创新扩散的影响,辨析了社会网络环境下创新相对优势、先发优势、定价策略等产品因素对创新扩散的影响效果与传统环境下的区别,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创新产品的扩散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不同学者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对该问题展开了论述,但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为此,采用实证分析与复杂社会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包容性创新产品的扩散问题。首先,以BOP群体为切入点,探析包容性创新产品在BOP群体间的扩散机理;其次,建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包容性创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发现:信息传播渠道、初始信任、产品成本对其扩散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前期实证分析数据,采用多agent模型模拟包容性创新产品的扩散轨迹,结果表明:包容性创新产品在BOP群体间的扩散轨迹呈S形曲线。  相似文献   

5.
复杂产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产品系统是近年来对资本货物经济的创新与管理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的相关背景、现状和近期研究动向,并重点介绍了CoPS的定义、范围、关键产品维度、创新模式以及协作机制等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科技管理相关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固有属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多维度性、层次性和时间性等特征,构建了具有两个层次和多个维度的中小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有效地避免了以往的研究中只注重单一的项目层次和财务绩效维度测度的片面性,为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卫星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实现商业化运营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而不断加深卫星产品在经济社会领域应用的扩散程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产品为分析对象,将产品采用理论和扩散理论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基于采用行为理论的影像产品扩散研究框架,运用实际调研数据,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应用卫星产品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既为扩散理论奠定了微观基础,又对促进我国应用卫星的产业化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5):28-32
以南京市8所"211"高校为研究对象,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技术创造、创新扩散、技术维持三阶段,选取13个专利指标,从技术创新活跃度、技术创新优势度、技术创新扩散能力、技术创新影响力四个维度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在不同创新维度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在不同创新维度的优势与劣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不同维度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现状、差距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结构化的程序与方法对1995-2004十年来国内产品创新(产品开发)管理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考察.通过检阅11种国内管理、创新研究领域的一流学术期刊,确认了83篇与产品创新管理有关的文章.对文章类型、理论、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发现国内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实用方法开发上.通过回顾国外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的产品创新管理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自熊彼特把创新引入经济学,理论界顺应时代发展围绕“创新”主题进行了百余年探究。为了全面系统认知创新内涵及理论发展脉络,依据文献遴选了对国内外创新理论研究有重大影响的50多个西方经典理论。按时间顺序、学科领域和研究主题等三个维度梳理了经典创新理论发展脉络。按照时间维度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新熊彼特阶段、解构创新领域阶段、创新系统整合阶段和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按照学科领域维度,将创新理论研究分为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和创新方法论三个主要领域加以综述;按照研究主题维度,重点对增长动力、创新动因、技术演化、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国际追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主体和创新管理方法或工具等主题进行归类总结。通过对经典创新理论三维度归纳总结,明晰了创新理论演化的脉络,将对中国创新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mporal trajectories of innovative search. Drawing on conceptual ideas from the behavioural theory of the firm, it proposes that the level of temporal persistence in organisations’ innovative search activities is affected by four key factors. These include (i) the mode of innovative search as well as organisations’ (ii) strategic aspirations, (iii) slack resources and (iv) performance feedback. This conceptual model is tested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hospital services in England. Results from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es reveal stronger temporal persistence in science- than in practice-based innovative search activities.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specialist hospitals relying on a continuous stream of new products, services and processes to meet their strategic aspirations are better positioned to sustain science-based innovative search activities than their generalist counterparts. Similarly, results uncover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availability of financial slack and hospitals’ ability to continuously engage in superior levels of science-based innovative search. Contrary to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however, positive performance feedback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any persistence-enhancing effect.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创新产品的零售市场上,零售商可以将未售出的商品退还给供应商而得到部分或全部的货款。鉴于新产品市场需求的高不确定性,供应商回购对于零售商来说是一个降低风险的重要策略。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理论,从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入手,研究在市场需求随时间变化不确定的情况下,供应商应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时效性回购契约。分析在集中式和分散式供应链中供应商和销售商的最优决策问题。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进一步研究针对不同的商品特征,应如何调整回购时间及订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统一或主流的观点,缺乏成熟的评价理论指导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梳理分析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提出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剖析现有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缺陷性,提出了从城市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创新资源能力综合指数评价创新型城市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知识函数、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建立衡量高技术产业创新型的基本模型,将专利申请量、新产品产值和技术进步效率三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性.结果显示,在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产值作两个创新指标均显示研发费用与创新呈正向关系,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指标的情况下,FDI投入与正向影响创新性.专利申请量作为创新指标需限定范围后方能考查人力资本投入与FDI投入情况,技术进步效率不能被该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5.
类比生物基因表达研究创新机理提出的创新基因学概念,为构建创新方法指明方向,基因视角下的创新方法体系亟待得到进一步完善。基于此,借助创新元素聚类理论,提出九大创新基因和九大创新法则构建创新基因的耦合路径,旨在深层次挖掘技术创新的内部原始规律。最后,结合冷库改进创新实例,验证该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升创新质量与效率提供了理论及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市场轨道理论:一方面是基于轨道特性的识别对技术轨道理论进行延伸和拓展,为创新与追赶的机会识别提供新视角;另一方面丰富市场颠覆现象的理论解释。本文采用演绎方法,基于已有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提出市场轨道理论框架:(1)市场轨道是由主导市场演进的需求要素和渠道要素的演化与变迁所驱动;(2)市场演进及更替轨迹具备轨道特征,包括连续性与累积性、排他性、衍生性;(3)利用市场轨道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可以从新市场起步,逐渐对已有的市场空间产生侵蚀,甚至取代原有的主流市场,实现市场颠覆。  相似文献   

17.
创新资源集聚的自组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菲琼  韩莹 《科学学研究》2009,27(8):1246-1254
 力求在理论上通过引入自组织理论,从复杂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的新视角,探讨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深化对创新资源集聚现象的认识,在众多的集聚理论研究方向中开拓新的思路,促进研究的深入,利用复杂网络的建模过程印证自组织理论特别是耗散结构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创新资源集聚自组织形成和演化的必要条件,为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为应对当前国外政府对中国自主创新产品采购的指责和非议提供谈判的依据;同时也为中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提供更系统、深入的认识与借鉴.首先探讨了中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遭受非议的问题与原因;并重点从购买本国产品、倾向性保护中小企业、培育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和员工技能提升四个方面对国外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的政策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总结凝练出在不违背国际贸易准则和政府采购协议的情况下,国外政府采购有效支持创新的政策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海涛  肖岚  李鹏  陈古鹏 《科研管理》2021,42(3):172-179
自恋型领导是组织科学领域一个比较新的话题。本研究以48名企业一把手和302名直接下属配对数据为样本,采用HLM等方法,从上下级关系视角探讨了建设性自恋型领导对中层管理者内创新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跨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建设性自恋型领导对中层管理者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其内创新创业行为均有显著正向作用;(2)中层管理者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促进其内创新创业行为;(3)中层管理者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建设性自恋型领导和中层管理者内创新创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企业内创新创业环境正向调节建设性自恋型领导和中层管理者内创新创业行为的关系;(5)中层管理者创新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了建设性自恋型领导和企业内创新创业环境的交互对中层管理者内创新创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Employees'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IWB) contributes to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form of new processe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herefore it is worthwhile to examine motivational antecedents of employees' IWB.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forms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person-organization (PO) fit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high-tech R&D employees' IWB. Survey data from R&D employees in three high-tech organizations show that employees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 fit have higher levels of autonomous (identified and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 and that autonomously motivated employees engage in more frequent IWB. Autonomous motivation forms mediate PO fit's relationship with IWB. Furthermore, pay justice (i.e.,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 support of crea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 fit, indicating that these may be useful for managers to consider in relation to employee fit, motivation,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Ultimately, managers interested in fostering innovative behavior of R&D employees would be prudent to seek congruence between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 values and support employees' autonomous moti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