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译时效性很强,译员应在无法借助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快速、精确、流畅地把原语讲话人的信息传递出去.提高口译中的信息传递效率是一位合格译员的基本素质.全文通过对汉英语言特点的比较和实例口译过程的探讨,给出了一些有效提升口译过程中信息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汪洋 《海外英语》2011,(3):152-153
口译是促进人类交流的一项重要工具,且适用范围极广。该文视交传口译为一个传播中介,是有效沟通不可分割的一环,研究对象为交传译员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应对策略。该文以译员在信息传达工作中遇到的实例,为交传译员佐证了共五条可以参考的、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会议交传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通常需要译员对于所接收信息进行整合。而塞莱斯科维奇口译三角模式并没有将译员对于信息的处理列为口译活动中的重要一步。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译员口译记录为案例,探究译员在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及策略,试图对上述模式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4.
口译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形式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二者对译员的记忆力均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口译训练中的"记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提高译员记忆力的几种途径,同时也针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口译译员,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路玮 《现代英语》2023,(14):87-91
作为口译产品中的一种特殊表征,副语言的存在影响口译质量,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口译策略。文章基于自建语料库,对比分析学生译员与教师译员英译汉视译产品中的副语言信息,包括语速、填充词与段首停顿三个指标。研究发现,学生译员段落语速与平均语速差距大于教师译员的表现;资深译员倾向于使用策略性填充词“呢”,且在段首停顿中更多采用补充性衔接的停顿方式。  相似文献   

6.
黄如英 《海外英语》2012,(6):137-138
该文探讨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口译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作者提出口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同时口译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高速信息通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口译与文化的关系,并强调译员在真实的口译环境中,译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不断克服文化障碍,最终促成交际双方信息流的畅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职业口译员对口译市场现状看法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传统口译教学主要在心理压力和言外知识的培训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提出了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的的口译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面向市场的"准译员"。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7,(6):131-135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释意理论是口译届经久不衰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口译并非基于译员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译员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进行重组。该理论把口译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言外壳"及"表达"。本文在释意理论的视域下,对高校学生汉英口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总结,试找出影响学生口译水平的机制,分析各机制在释意理论中所谈到的三个阶段中的作用位置,并讨论如何让这些机制对学生的口译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译论影响下的口译训练模式多以文本为中心,鲜少关注译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译员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转换能力需求不断提高,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观点应运而生,强调发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译员中心地位,这对口译培养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文章研究生态翻译学在口译训练模式中的诠释,探索通过口译生态环境模拟课堂提高译员在真实口译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译员在实现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职责和地位出发,本文阐述了作者对口译译员在军事对外培训教学课堂中的崭新定位,即教员与学员互递信息以实现教学目标这一"反应"中的"催化剂"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对口译员在外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定义与分析。由此,作者提出译员在语言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出色的交际沟通能力,并论述了培养这一素质的两种途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外训译员未来职业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新事物、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和输入信息与头脑中的已知信息、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图式是人的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是口译中文化图式重建的过程。因此译员要注意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善于重建文化图式,培养和加强跨文化语用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口译中的数字使译员产生压力。数字的准确快速传译是口译中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口译中英汉数字互译提出了不同的口译方法,而对于数字口译中的笔记方法也有不同阐述。经过认真分析一些主要的方法,可以总结和提取出适合不同类型译员和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方法。使用恰当的数字口译笔记方法,加上译员平时大量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译员成功的完成相关任务。  相似文献   

13.
张碧芳 《考试周刊》2008,(21):65-66
口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动态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涉及源语发言人、译员和译语听众三方,听众是口译信息传播的终端接受者.然而长期以来对口译听众的研究甚少,在听众的认知图式和背景文化及语言文化知识对口译的影响方面进行的研究更少.本文试图借助图式理论探讨听众认知图式对口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冯香 《华章》2014,(28)
口译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性。因此,译员在口译现场,如何在短时间内选择应对不同语言文化特别是由此引起的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译员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2014年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的交替传译实践为例,通过分析经典语句的引用和口语化的表达实例,笔者发现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译员在现场更倾向于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及时有效地传递出信息,传播了文化,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针对口译译员的身份与作用 ,应用关联理论 ,读者反应论阐述他与其受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口译译员的作用是交流 ,他的工作是瞬间即逝的 ,根据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果 ,人的知识积累总是受“前见”的影响 ,认为口译译员在作当场口译时必须隐藏自己原发言者不同的 ,且会干扰受众接受信息的“自我形象”。但本文还提出 ,这不等于说在贬低译者的地位 ,而是建议翻译理论者应考虑到口译译员的存在 ,从各方面研究其作用 ,而不是只是局限于语言学层面  相似文献   

16.
笔记是交替传译中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减轻记忆负担和为译员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提示潜在记忆,提高口译输出质量。交传笔记需要"脱离源语外壳",进而"关注意义"。在口译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译员的访谈及对学生译员口译笔记原稿的观察分析,发现口译中"关注意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交传笔记效率和译文质量,并且提出了改善交传笔记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口译评估对译员自我提升与译员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尝试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地对口译学习者的在口译活动各个环节的译员能力评估,以探讨动态评估体系在译员意识培养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传播中,也有很多"把关人"对小说的传播进行把关,其中,以评点者及其评点行为的把关特征最为突出。评点者通过对文本的删削、润饰和阐释,按他们心中的大众规范和价值标准来处理文本,把他们认可的意义传播给大众,从而实现对小说的"把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和分析译员在英汉口译中的六大听辨困扰及其产生根源,借切尔诺夫(Ghelly V.Chernov)的"同传的概率预期模型"的核心概念作为理论支撑,以2014年3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就马航MH370失联召开的媒体声明中的典型听辨困扰为例,从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四个微观层面来验证"预测"这一具体听辨技能在缓解英汉口译中听辨困扰的可能性,有效提高译文质量,使译文摆脱源语言的束缚而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预测将如何在听辨过程中被译员自觉主动科学地运用,并在多大程度上缓解译员信息输入环节中的听辨困扰,又将对译员的信息输出有何影响等问题,以期强化口译学习者和教学者对"预测"这一认知原技能的认识,从而促进这一技能在口译听辨过程中的自主科学地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法国口译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程序中的表达阶段是口译的中心环节。在释意理论的视角下,译员用译语将原语信息再现时,等于是发表了一次公众演讲。和公众演讲一样,口译表达阶段包括语言的组织架构和有声语言的产出两部分。译员的语音素质、语言和副语言的组织等公众演讲技能对口译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口译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中培养公众演讲技能,将会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