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止知     
海岸 《学习之友》2009,(10):41-41
李叔同有幅字:“知止。” 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关系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老子《道德经》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平静的心态与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管理伦理的和谐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管理伦理理念是管理活动中所蕴含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管理伦理原则或基本精神,和谐是现代管理的基本伦理理念之一。在管理哲学发展史上,和谐一直被作为管理的伦理目标,而现代在迫切呼唤和谐的价值理想。和谐的具体内容的实现依托于管理;身心和谐依托于人对自身的管理,人际和谐依托于人对人和社会的管理,人天和谐依托于人对自然的管理。不断修身,道德激励,对话沟通,宽容他人,保护环境等是实现现代管理论理之和谐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研习太极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身和谐.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与一个墨西哥渔夫攀谈起来。商人看到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就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商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商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渔夫解释:“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满又忙碌呢!”商人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心理及身心各项机能获得全面、充分、协调、自由和自主发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它的旨趣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身心和谐问题:一是身心和谐问题及社会意义;二是身心和谐路径分析;三是身心和谐外在文化环境。认为,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注重人文关怀,抑制身心分离,实现身心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从身心和谐的路径选择分析,要达到身心和谐境界关键要立“四心”,即立充实之心、立诚实之心、立慈悲之心、立感恩之心。当然人的身心和谐的形成除了主体自身的内在修养外,更须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因此在积极倡导身心和谐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德"为物之内核,使一物与他物相区分而成其为自身;"欲"则构成一物与他物之区分与关联。人对于物的区分,包括"我"与外物的区分,以及万物之间的区分,便构成所谓"知"。区分的可操作化为"技"。老子并不讨论完全的无欲,禁欲恰恰是对自然生命的戕害。合于道的欲不是基于"物"与"我"的区分,而是洞忘物我,乃是无"我"之"欲",是无知无识的自然之欲。以背离道的物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妄知",以无我的自然之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明知"。但是,这"明知"却仅仅只能为圣人所掌握,而不可告之于民。因为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也是区分,亦即一种对于自然之欲的有知有识——这本身就是非自然性的。如果掌握"明知"之人德性修养不足,将无法驾驭这本身为非自然性的对于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之知识,必然导致向非自然性地区分外物滑落,从而异变为"妄知"。  相似文献   

10.
“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的追求。它要求教育以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归依。现行的教育从理念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离人的和谐发展轨道的情况,亟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优化教育过程,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无论是在春秋时代还是在后世当代对经济问题的理论解释以及经济问题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文章就老子的“无为”、“顺乎自然”、“无的作用”、“知常日明”、“知足去奢”、“损有余而利不足”的均富思想、“小国寡民”的思想进行古今论述以求得出现实的结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在物欲横流、诱惑众多的年代里,少私寡欲是克服人性脆弱的法宝。从内心深处克服私欲和贪念,做到少私寡欲,是确保人生平安幸福的基础。"知足常足,终身不辱"。中国古代典籍《增广贤文》中的这句话,是烛照古今的真知灼见。寡欲才能清心,心淡才能智明。对个人来说,过于富有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少好处,财富对能力和品德也是一种考验。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成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调和建设重点。中国佛教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4.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黎 《考试周刊》2009,(8):199-200
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和谐发展的个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学生的身心和谐指的是学生个人作为自然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处于健康的一种状态。学生的身心和谐是一个超越生理学、心理学界限,具有广泛社会科学内涵和群体特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的解放和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为完整有机体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人的解放、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只有通过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达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一书有着丰富的“和”文化资源。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与善仁,言善信”、“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所体现的理论价值就是“身和”、“人和”、“天和”、“均和”。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8.
声乐艺术不仅仅是一项生理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心理活动,其中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好的歌唱行为会有效调整歌者的不良心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个体不良情绪对歌唱状态的干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实现歌唱的"身心和谐"。"身心和谐"的歌唱理论,要求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从整体上去看问题,把握方向,把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有机结合,以达到歌唱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是人性的外化,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同时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