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作文教学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追求相应的作文教学新策略:坚持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的价值观;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的本源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观;从线性的系统化走向非线性的模糊化的序列观;从僵化复制型思维走向多元创新思维的思维观以及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2.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3.
李月凤 《华章》2007,(11):48
《道德经》中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老子以"重身贵生"为准则的生命价值观、以"德"为内涵的生命本质观、以"自然"为特征的生命本性观,对当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即: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是重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第二层次是重德的生命质量教育,第三层次是重自然的生命境界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新生中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10人,对实验组进行以生命观为主题的团体辅导,以修订后的《生活目的测试》(PIL)量表为评估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并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试,以探讨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结果显示"PIL总分"、"生命热诚"、"自主感"、"对未来期待"4个因子立即性辅导效果显著,"PIL总分"、"生命热诚"、"对未来期待"3个因子持续性辅导效果显著。团体辅导使大学生对生命有了一些全新的感悟,生命观变得更加积极。对团体辅导的方案以及活动安排上的优化可以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根据《意见》要求重新审视学校《人文综合体验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深化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以及"全方位育人"等推进策略,旨在为了培育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努力让师生的生命有尊严,生活更幸福。  相似文献   

6.
阮籍《咏怀诗》中有一些独特的意象反复出现,如"白日西颓"、"秋"、"坟墓"以及神仙意象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凸现出对生死问题的强烈关注——由对万物的生命活动以及神仙世界中体验到个体生命的最终悲剧性结局,进而怀疑一切生存行为的价值,绝望之后"虚妄"感油然而生。阮籍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以死观生,承受着"虚空"的重压,可以说,阮籍的深刻、苦闷、焦虑都源于此。阮籍《咏怀诗》中对生死问题的体认超越了同时代的人,表现为一种悲天悯人的天地精神。这是一种关怀终极生命的人类精神,它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延展到当代,给予我们以对待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从生命的本体角度出发,从审美与道德的本源性意义出发,道德与审美的因素可以而且应该非常和谐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形成一个和谐美丽的心灵家园。《离骚》,作为一个高贵生命的呐喊,充分体现出了道德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完美的结合,体现出了道德、审美以及艺术共同服务于生命的自由阐释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9.
《圣经》开篇就预设了一条寻求生命之路,伊甸园的生命观预示着生命树与智慧树的分离,因着"偷吃禁果"造成了"生命"永久的缺失。本文从希伯来圣经的律法传统和先知-预言传统简述了其对生命追寻的历程,论述了智慧文学对伊甸园生命观的反思。在《箴言》中,伊甸园故事生命与智慧的断裂得到了弥补,智慧能够使人获得生命,但在《约伯记》中,约伯以个人的特殊经历质疑了早期智慧文学的智慧与生命的整合,《传道书》颠覆了早期智慧文学的基本原则,回归到伊甸园故事中,主张智慧树与生命树的分离,人无法通过智慧获取生命。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思路的评价机制,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评价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须率先破除"唯分数"的顽瘴痼疾,树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思政课堂评价理念,让思政回归教育本源。基于真实情感,助力生命成长;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活动成为主线,体验真正发生;让课堂变得鲜活,思维之花绽放。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其中的"健康生活"素养第一个基本要点是珍爱生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以《文化生活》为例,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生命认知,激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考察了物、作品、艺术、真理、存在等问题。作为海德格尔思想后期转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道开启了海德格尔"思"与"诗"的对话,并明确表述了对艺术和诗所进行的本质的思考、本真的追问",乃出自一种思的必然性"。在哲学史、美学史上,《艺术作品的本源》有着重大的"事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了大量的富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所凸现出的创作观念也同样引人注目。从整体上讲,其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灵肉统一"的生命观,如《儿子和情人》等;二是"身体信仰"的本能观,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如《羽蛇》等。这些文学观既成就了劳伦斯文学创造的独特性,又冲击了英国文坛固有的传统文艺观与道德观,从而繁荣了英国文学园地,使之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和医学交叉的视角,透过《周易》、《黄帝内经》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认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的框架中产生的;其主要内涵包括气之化生观、阴阳生机观、五行升降气机观、生命运动观、平衡和谐观、整体生命观等;联系现代科学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的深层具有十分微妙而又宏大精深的内蕴;它在模糊性思维、形象比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给了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和落实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十二五"行动计划》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深入探索学生生涯发展的内涵和路径,使广大中学生在参与、模拟、体验职业情境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成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生涯发展观,为今后的生涯规划奠基,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大同中学举办了以"追寻生命发展的彩虹,体验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运用"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物、作品、艺术、真理等的步步追问,揭示了艺术作品和真理的关系,展现了诗的魅力。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如何诗意地栖居。《艺术作品的本源》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开辟了新的领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莫言畅销小说《丰乳肥臀》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建立本源概念的双语平行数据库,探讨该译本中的本源概念及其翻译模式。结果表明,除了"移植、释义、替代和删除"等四种翻译策略之外,还有音译及加注策略,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译文呈现了"移植释义替代音译及加注删除"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人间词话》虽未有其准确含义,但这对概念自提出至今,有众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探究。本文在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不隔"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其中隐含的自然生命观,以及在自然生命观下回归生命主体,并探讨个人感觉表达的可能性,如何才能达到"不隔"之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知识重构研究。课程内容设计上,将价值链理论融入传统人力资源知识体系,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架构;教学模式设计上,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为指导构建"项目式"教学实施方案。最终形成"新思维、双系统、多手段、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以期满足高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