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物哀”是日本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代表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自然物的喜爱、感动,也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汇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家中,樋口一叶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中,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美是生成的。自然美的原因在于自然物象征性地表现了人的自由生命,自然美是自然对象的自然韵律与审美主体人的内在生命韵律相契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黄凯 《文教资料》2006,(7):91-92
传统装饰艺术崇尚自然、崇尚实用的美学价值观,反映了人、自然与环境装饰的和谐关系,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并在继承传统文化审美意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健康化的设计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建筑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有其深邃的美学根源的。日本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木结构体系,这与他们崇尚“生命”相关。人们本着对生命的信仰、对自然的追求、对含蓄意境的追求,以一种精致小巧的形式,形成了日本建筑的风格。复归自然就是复归生命,追求自然就是追求细腻含蓄的意境,细腻含蓄则意味着细致精小的形式,而复归生命的核心则是日本民族心灵深处对森林的信仰。与日本建筑密切相关的四个审美特征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5.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章桂周 《文教资料》2009,(12):53-54
近来,美学有一种客观化倾向,以为“美就是生命力”,“自然全美”,以为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图探讨审美与人的习以为常及生命状态的关系,深入对审美本质进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崇尚自然派艺术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真”与“美”的概念剖析,以崇尚自然派艺术实践和理论为依据,从文学史和美学史的角度,审视崇尚自然派求真求美的艺术情趣以及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崇尚自然派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在以自然物为描写对象的艺术创作中做到景象真切,情感真挚自然.崇尚自然派标榜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认为真正引起美感的东西就在于斯,这是自然派区别于其他流派最鲜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中具有一种超越性的“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意识。他笔下的自然是充满生机,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体,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川端康成描绘了融人自然中的人,表现了自然人性之美,并表达了敬畏自然的思想;川端康成从整体主义思想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他生态审美意识的形成与日本传统文化——森林文化、原始神道与禅宗思想等,以及川端对现代人类破坏自然行径的忧虑紧密相连。川端康成的生态审美意识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对当代作家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倾向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生活环境、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及社会规范等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酒文化"呈现出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民族特征。独特的自然风土和东亚大陆若即若离的人文历史,形成了日本民族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包括对"酒文化"的独特见解。文章从日本酒的起源入手,挖掘日本"清酒"名字由来,探究日语谚语中的"酒文化"内涵及其国民性。  相似文献   

1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创作了很多具有鲜明生态意识的自然诗,他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赋予自然诗以独立的美学品格,真正把大自然作为和人并列的审美对象.从生态文学的角度阅读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发掘其诗作的价值并获得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共同发展中产生了神奇的情感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审美能力应运而生。正是通过这种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关系,人们再一次发掘了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审美效应,主要体现于自然给予人的自由意志、生命意识以及时空感悟诸层面。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审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旨在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型审美方式和审美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边缘性,云南的边地小说创作被纳入乡土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范畴中加以研究阐释,遮蔽了其内在的生态审美性。以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创作为例,立足生态审美视角,发现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创作在自然生态层面反映出生命意识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在家园意识层面表现出诗意栖息与本真存在的交汇,在审美理想层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类生存危机,环保教育遭遇尴尬.因此,需要开发利用传统审美文化中内涵丰富的环保资源,把环保教育嵌融于审美教育中,构建在审美教育中涵养化育人们自律自觉地保护、关爱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范式.这对于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行为愈益成熟,即对自然进行审美时运用太多的分析技巧,合理化意识支配着他;这足以导致自然美的衰退。要想使自然美有更多的呈现就必须恢复审美行为的单纯性,借助情感、联想、想象同自然进行富有生气的沟通,并对自然有一种描写与抒情的欲望。在当代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条件下,这种面对自然的单纯性的审美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一代大家林语堂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更是一位美学文化大师。林语堂用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本真的美学思想。其本真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热爱生命、幽默人生、中庸豁达、艺术游戏为主的本真美学,这种本真美学思想背后有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