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泗州戏传统音乐唱腔着笔,对其基本腔、花腔以及专用小调等常用的音乐唱腔、泗州戏的常用板式、板腔体特有的"调门儿"以及泗州戏常用调式、常用调性等方面,分析泗州戏传统音乐唱腔的艺术魅力:1.泗州戏常用的音乐唱腔有基本腔、花腔调门和专用小调三类,其中花腔又分为程式性花腔和色彩性花腔两类,程式性花腔包括哈弦、慢板起唱、连扳起和起腔;色彩性花腔包括一哟调、雷对调、立腔、射腔和扬腔。2.泗州戏的常用板式分为慢板和二行板两大类,慢板包括幽板、慢板、慢二行;二行板包括二行、紧二行、紧板。3.泗州戏常用调性是D调和G调,也就是"正把"和"反把";常用调式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基础上的宫调式和徵调式。  相似文献   

2.
陈晶 《华章》2010,(36)
音乐课,在早些时候又被称之为唱歌课,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音乐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音乐"表演"领域中的"演唱"内容标准是:使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音乐课中唱歌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唱教学,更加要对自己的教唱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泗州戏是历史上流布于苏鲁豫皖交界区域的地方戏曲的演绎样式,它因乎唱腔婉转优美、柳琴乐器伴奏、句尾鲜明拖腔、声调哀怨悠长的艺术特质而使得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拉魂腔"或"柳琴戏"。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皖南一带的青阳腔吸收了弋阳腔的唱腔和表演特点,并与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相结合而形成了滚调。本文简述了滚调中滚唱的音乐唱腔特征并概述了滚调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5.
姚传志 《考试周刊》2011,(48):30-31
每当我步人剧场或坐在电视机旁欣赏戏剧艺术表演、聆听戏剧伴奏及指挥用手势鼓点指挥着生末净旦丑的一举一动时,我就有一种冲动、兴奋快感。 一 戏曲音乐离不开乐队演奏,伴奏是戏剧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戏剧伴奏是指通过弦乐、弹拨乐、吹管乐、打击乐和代表剧种特色的主胡等乐器的伴奏、合奏、重奏及协奏,在演出中起到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无不需要器乐伴奏。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戏曲剧种众多,目前尚存的大约就有一百二十余种,它们的剧本,表演、化装、舞美等均大同小异;而唯一能加以区别的只有音乐——唱腔以及伴奏方式。川剧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剧种,全在于四川方言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从而形  相似文献   

7.
戏曲音乐中的器乐主要由吹奏类、弓弦类、弹拨类及打击乐类乐器组成,戏曲音乐中的器乐是为了剧本主题的体现、戏剧矛盾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塑造思想感情的抒发和舞台气氛的渲染而设,器乐伴奏对唱腔起到烘托作用,与唱腔、演唱紧密相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问:什么是“声乐”?它有些什么表演方式和演唱方法?答:概括地说,声乐,即由人声演唱的音乐。它的表演方式有男、女声或童声独唱、重唱、对唱、小组唱、合唱、混声合唱等许多种形式。其中,又可分为:完全以人声为表演形式的歌唱(如无伴奏合唱、我国传统戏曲中的清唱等);以人声为主,有一件或数件乐器以至一个乐队伴奏的歌唱。演唱方法有:美声唱法、气声唱法、轻声唱法以及真声、假声、半声、头声,和我国民族民间戏曲曲艺演唱中的猿音(老生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锡剧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结晶,折射出民族优秀文化的璀璨光辉。本文立足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寻求音乐课程与锡剧的结合点,探究小学音乐课堂锡剧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借助相关乐器来提升学生的锡剧模唱水平和腔调韵味,为唱准和唱好锡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滇剧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殊的表演方式,并对由旺镇滇剧坐唱的文化价值给予评价及肯定,这对推动与促进滇剧音乐和民间戏曲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声乐演唱系统当中,戏曲唱法是中国传统唱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法,它集中国历史歌唱方法之大成,又经过了宋元明清历代的锤炼,因而形成了既符合于自身审美特征又适应于自身发展的艺术范式,其许多训练方法是值得声乐界所关注的。文章以民族声乐戏曲唱法为题,试图窥探出戏曲唱法的训练规律,为民族声乐教学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元代燕南芝庵所作《唱论》是我国第一本论“唱”的专。它是对古典戏曲声乐实践理论的总结,由于它总结了演唱方法的基本规律,所以,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声乐活动同样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对《唱论》拟从五个方面加以论析,从而进一步肯定它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戏曲曲种360余种,演出剧目上千个.自公元14世纪的元朝,一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它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能唱,戏曲音乐才是中国真正意义的民族声乐的主体.它不仅造就了古代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造就了现代许多歌唱家.民族声乐应继承传统戏曲中优秀的唱法,吸取戏曲发声技术精华,从而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越剧在戏曲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现代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汲取越剧的经验,借鉴越剧的吐字发声、归韵、唱腔情感,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相互借鉴,旨在可以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体系,促进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临海词调是一种民间坐唱由艺形式.词调唱腔的气息共鸣、真假换声、咬字吐字、表演歌唱特色与民族声乐教学诸多方面要求一致.临海词调应用教学中,需要克服伴奏与语言的障碍.民族声乐教学运用临海词调促进临海词调的传承,也提高教学效果.民族传统曲艺与民族声乐教学结合,凸显地方音乐教育特色,推动地方文化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很多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可资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借鉴。吸收和借鉴“字正腔圆”这一戏曲声腔艺术精华,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咏叹调的演唱和教学标志着演唱者或声乐教学对象在音域和声音力度方面已经基本符合了大型作品的演唱起落与伸缩的要求,声乐水平也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要完整地演唱好咏叹调,仅有声音条件是不够的,还需对歌剧剧情、唱段背景、角色情感、旋律结构有所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海风阵阵愁煞人》是吸收民间小调与中国戏曲的元素创作而成,是中国歌剧《红珊瑚》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海风阵阵愁煞人》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一点上表现极为突出,特别是在对白的运用上更是十分出色,可以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很鲜明。主要从曲式结构、音乐风格和演唱等方面对《海风阵阵愁煞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使广大爱好音乐文化、爱好演唱歌曲者能更好的学习、欣赏该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民族声乐作品,梳理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总结演唱新方法咬字行腔规律、风格韵味和民族特点,力图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法及艺术表现,旨在对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在音乐表演中将作曲家的创作称为第一次创作,而表演者的表演则称作再创作。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与技术是进行再创作的重要前提。只有二者共同存在着完美融合,才会产生令人心动的音乐,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