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标点符号在语言的表达中有着重要作用。英语和汉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不同。同学们更应注意的是,英语中的同一句话,因为标点符号不同,会导致含义截然不同。请看:  相似文献   

2.
2004年6月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将原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现版的第14课《漫话清高》一文,作者系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文章试图以“漫话”的方式让人了解“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版)第一课<祝福>中,有一处标点符号的使用,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在指导高三学生进行标点符号系统复习时.笔者发现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老师们并不太在意《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为《用法》)实施的时间,只要是《用法》就行了:二是一些颇有市场的复习指导用书在这方面也含糊其辞,有的甚至采用已经废止的《用法》,即1990年3月22日-1996年5月31日间实施的《用法》;三是由于《标点符号用法》没有具体解说.就导致一些自作主张的说法混淆视听。  相似文献   

5.
无论书写还是阅读书面语言,都离不开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使用得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书面语的表达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人教版2006年版)《说“木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语二册《祝福》中,有几处标点符号的使用,笔者认为值得商榷。①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相似文献   

8.
师:今天U盘打不开,预告做好的课件无法使用,只有临时板演啦。 (学生纷纷扬扬,欢迎的神情之中含有考验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五柳先生曾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了金开诚教授的《温话清高》,有几点疑义,想与金先生及广大对此作品感兴趣的读者相互磋商。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学习之友》2014,(9):47-47
鲁迅是我国第一批积极使用和推广标点符号的知识分子。要说起来,汉语中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最早是在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出现的,在此之前,标点符号还没有从国外引入中国。  相似文献   

11.
12.
我们都知道,人说话是需要停顿的,而且有些停顿配之以恰当的神情、动作、语气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然而当语言通过笔反映在纸上时,没有了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语气,我们怎么才能看出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呢?这就需要借助标点符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高”是否我国传统化的特有现象,堪称中国化的“专利”,也许还不能断言。但自古以来,“清高”的概念在蔚为大观的中国化尤其是中国化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常常成为不少处于仕途坎坷、人生低谷的人们十分向往的达成目标,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跟我们密切相关的化概念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中国却遭遇不公正的对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教材以及有的教辅书在以下四个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有些混乱,特加以归纳整理,以飨诸位同仁。  相似文献   

15.
隋达华 《陕西教育》2008,(11):46-47
一、汉英标点符号的异同 汉语和英语的标点符号虽然在外形、名称和用法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差别。下面就汉英标点符号的不同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附录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应该是首选的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材料。同学们在学习了《标点符号用法》后,不妨用我们下面的题目给以自测,检查一下自己的复习情况,同时也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的有关标点符号用法的知识。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按照作者思路教学,教者轻松,学者愉悦,一石二鸟,低耗高效。《漫话清高》也适合这种导学方式。"穿衣服抓领,戴帽子抓顶。"教学《漫话清高》,扑面而来的问题就是何谓"清高"。  相似文献   

18.
一、第30页《近体诗六首》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背诵这八首诗”。这显然是编者的一个疏漏。应将“八”改为“六”。二、第72页《漫话清高》一文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其中“魏徵”的“徵”宇中间少了一横,应为“徵”。  相似文献   

19.
《漫话清高》是金开诚教授的一篇学术文化随笔。金教授对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文深入浅出,往往看似浅显的句子实则蕴含深刻的文化因素,颇费琢磨。现试就教学中学生疑问较多的几个句子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丹 《教学随笔》2011,(1):50-50
一天晚上,作业做得很晚才完成,上下眼皮老早就打架了,我趴在桌上打起了迷糊……忽然,不知身在何处的我,被一阵细小而清晰的吵闹声吸引住了。奇怪!是谁这么晚了还在吵架?我找来找去,发现原来是一群小不点的标点符号正在各自诉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