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晶 《海外英语》2024,(2):7-10
《尚书》是记载中国上古三代历史的宏观巨著,其诵读与理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原因之一在于其所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年代久远,诸多特有文化要素在今天很难找到参照物便利理解。中国人阅读、理解《尚书》都困难重重,《尚书》翻译的难度更可见一斑。文章拟基于《尚书》中的实际语料,探讨其中所涉及的三种中国特有文化要素(分封制、天人观和官僚体制)的翻译,并为此类文化要素萃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尚书》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文献典籍之一,在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尚书》素称难治,近十年来,《尚书》学研究领域亦出现了四大热点:"晚书"真伪问题的再争鸣;借助出土资料来研究《尚书》的有关问题;博士论文多维度地研究《尚书》;国际《尚书》学会提供了相关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3.
教授风采     
正张瑞娥,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现为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学科建设方面:主持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培育学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和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科研方面:主持省规划办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4项、省教育厅一般项目4项、校重点课题3项、  相似文献   

4.
《尚书》的文献源流极为复杂,但是,通过理性分析基本可以确认的是:《尚书》的"今文"部分基本可信,"古文"部分也决非凭空捏造而必有其根据,至少可视为后人讲章的汇编或相关材料的辑佚之作,因而,今本《尚书》的主要思想和基本事实可以作为论证依据。当研究仅仅是针对《尚书》思想整体而非某个细节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理雅各翻译《尚书》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奥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传真。但其中的过度异化以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解偏颇、误译以及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异国文化,导致"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6.
以《尚书》理雅各译本为研究对象,引入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映射模式,从其中的等价、变价、附加、还原映射四个维度展开,运用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结合《尚书》理译本特有的语言现象,验证该模式对《尚书》理译本翻译过程中文化传真的解释力。期望此研究方法有助于拓展认知映射模式的应用领域,加深译者对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并给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谈话记录.本文主要讨论"和"在《尚书》中的语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尚书》中体现的"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尝试对《尚书》中"和"文化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8.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  相似文献   

9.
正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之后,应广大学者的要求,"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将于2021年9月(视疫情形势定)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论坛主题为:"译者行为研究新发展。"欢迎翻译界广大同仁拨冗莅临会议,共同推动我国翻译和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尚书》的基本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其核心是德治德教。《尚书》的德教观念突出表现为"崇德尚贤""、明德慎罚""、日新其德"。《尚书》的德教观启示我们:领导干部要作则垂范,发挥道德楷模作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任用干部,反对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要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尚书》名称由《书》、《尚书》、到《书经》的嬗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勾勒出《尚书》名称变化的脉络.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尚书》名称的意义,在对传统的《尚书》名称意义进行爬梳、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尚书》名称的真实含义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受到儒家尊崇的贤君明王之书.  相似文献   

12.
"把这位当代文坛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的作品英译,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贾平凹,让世界读者熟知更多优秀的中国小说。"敢从《废都》开始英译作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英美文学与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胡宗锋,经过27年来的积淀与坚守,终于在今年7月,与英译合作者Robin Gilbank(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历时3年上千个日夜,40万字首部英译版《废都》(英译名:The Abandoned Capital)终于完稿,《高兴》《白夜》《带灯》等作品也相继都在翻译中……胡宗锋一直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与翻译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译作和评论文章200多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工作导读与翻译》《陕西作家走向世界的英译研究》等项目的提出,引起了陕西乃至全国翻译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6,(7):77-82
《尚书》是先秦典籍中文体较为集中且对后世文体影响深远的一部上古文献。以往关于《尚书》文体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尚书》文体进行分类及其篇章的归属;为《尚书》文体各体释名;研究《尚书》文体对后世文体的影响。近年来,学界将《尚书》文体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和阐释,这开创了《尚书》文体研究的新途径和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春秋末期,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孔子开设私学,以六艺之术教学授徒,贤者达72人。《尚书》是关于上古政治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的先王之事,孔子以《尚书》为政治教科书,以《尚书》篇要旨教诲弟子。稽考文献典籍,孔子后学论及《尚书》者主要有颜回、子路、子贡、漆雕开、子夏、子张等6人。孔子后学在促进《尚书》学发展,推动《尚书》教育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危山考论     
古籍有关三危山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今敦煌三危山与莫高窟比邻而立。千百年来,《尚书》中"三危"是否就是敦煌的三危山一直存在争议。三危山考证的关键在于对"三危""三苗""黑水"等名物的考证。《尚书》所谓古"三危"并非传统所认为的今敦煌"三危山",而应在今中国西南一带。  相似文献   

16.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普遍而紧密的联系.其目的是"以道揆事",即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会于《尚书》,通过解释《尚书》来介入政治实践,达到推动变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吴丽兰 《海外英语》2014,(12):150-151
该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是劳拉·B·怀斯(Laura B.Weiss)的《冰淇淋:吃的全球史》(Ice Cream:A Global History)的第三、四章。该书主要是介绍冰淇淋的发展历史。本项目是作者在研究生课程"翻译工作坊"中和同组组员一起承担的翻译任务。报告分为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实践总结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尚书》历史思想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主体论非常重要,它们主要包括"历史本在""君民同为历史主体"和"民为神主"几方面,这些都与《圣经》等西方早期文化经典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简朝亮以为黄帝以前已有《尚书》,认为《尚书》是指上古之史书, 《尚书》不独百篇,兼及记言记事之体,孔子没有删《尚书》,分析伏生本《今文尚书》、孔安国本《古文尚书》、杜林本《漆书古文》、梅赜本《孔传古文尚书》中的核心问题,简朝亮是以东汉《古文尚书》为真《尚书》而作出以上判断的.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著有学术价值巨大的《尚书》研究著作和文章。他的著述大多在当时就被整理出版,并刊载在各期刊上。其中,《太炎先生尚书说》为诸祖耿整理章太炎治《尚书》的文献汇编,《古文尚书拾遗定本》是章太炎探究《尚书》的代表性著作。章太炎《尚书》研究,在论述《尚书序》、解《尚书》和探析《尚书》学术史等方面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总结和梳理其治《尚书》的成果,既有助于我们寻绎其《尚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晚年的经学思想,又能推进中国《尚书》学和对中国经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