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综合法,翻译是一种文化的转换,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语际转换。由于《红楼梦》的两个译本的译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舒杨 《科教导刊》2020,(2):35-3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古典文献的外译值得翻译界更多关注。《水浒传》[1]的翻译,尤其是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2]是我国文化外宣的成功之作。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分析了沙博理译本展现的翻译素质和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刘萍  胡婵 《考试周刊》2014,(65):13-14
女性主义要求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评价与提升,培养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的女性读者。赛珍珠是首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为英文的译者,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又精通中国文化的女性译者,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其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作品立足故乡,其丰富的中国色彩,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具有独特的异域风情。而承载这一切的中国符号由于其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给译者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源语言中大量的俗语,如何在另一种语言中使其再生,成为译者及读者关注的焦点及难点。释意派理论强调以意义为中心,翻译活动为剥离语言物质外壳的能动活动。这一理论将俗语意义的传递变为可能。以释意派理论为指导,以《丰乳肥臀》法译本中俗语意义传递的过程及结果为切入点,探究翻译过程中对中国俗语处理的策略及得失。  相似文献   

5.
石蕾 《现代英语》2021,(6):44-46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先后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版本.《水浒传》故事发生于宋朝,书中含有古代文化色彩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体现着民族文化,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对书中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沙博理的译文更为贴近原著和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6.
刘克强 《文教资料》2011,(10):26-27
本文以《水浒传》中常见词“厮”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其在三个不同的译文本中的翻译情况。研究表明,三个译文对此词的处理各异,其中赛译的译法较为单一。而沙译和登译则呈现出多样化,根据上下文能译出比较恰当的对应语。  相似文献   

7.
徐博  王洪华 《现代英语》2023,(16):119-122
文章基于MDA分析框架,借助MAT多维分析软件及RStudio 4.3数据分析工具对比考察了《水浒传》赛珍珠、沙博理两个译本的语域差异,并分析性别负载的语言特征对其影响。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分别归属于“虚构性叙述”和“普通叙述说明”子语域,且在6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译者性别对语域差异的影响不显著。文章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译本语言特征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在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软实力落脚点在文化的一大载体——文化典籍。诸如《三字经》一类的优秀文化典籍将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及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文化典籍的翻译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对赵彦春在英译《三字经》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启示,从而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9.
张铃 《考试周刊》2014,(49):28-29
文章首先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思想做了介绍,其次运用增补、劫持、加前言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不同译本的《老人与海》做了翻译比较研究,探讨了女性主义译者是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使女性的形象与声音彰显于译文文本中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列举影视作品美版《甄嬛传》里的经典台词,提出汉英翻译时应注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因素造成的,对植物、动物、数字、颜色等看法不同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对影视作品台词翻译的影响。通过巧妙运用直译加注释、意译法、重新塑造和扩充阐述等四种翻译策略,准确翻译影视作品台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耿秀萍 《海外英语》2013,(5X):148-149
翻译作为突破语言障碍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质是传递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文化移植和文化交融这一主旨。它是一种跨越时代,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活动。随着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的大语境下,因翻译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和交际使命,以及翻译自身所具有的明显的人文学科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使得人们对翻译之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所起的作用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的英译活动经久不衰,离现代最近的两个译本沙博理译本和登特·杨父子译本都是非常不错的译本。但是沙博理和登氏父子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不同。本文将就这两部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学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译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环境等等。从目的论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9,(1):126-129
译者背景对文化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调和性、翻译的策略性和翻译的过程性。以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两个译本为例,译者文化背景对其书名、文化负载词、人物绰号等翻译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初期,德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弗朗茨·库恩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系统而大量地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为德语,为德语国家读者打开了了解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大门。文章通过对其代表作——《水浒传》德语译本《梁山泊的强盗》(DieR~ubervomLiangSchanMoor)的分析,结合第一手德语文献及档案材料,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译者采取的意译和改写的文化翻译策略,并通过不同读者群体的反馈,评述译者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俗语是一个国家文化在语言中的结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对俗语的误译、错译容易造成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会和排斥,因此俗语翻译的研究十分重要。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还会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因素的操纵。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一百多年前曾在欧洲被广为译介,国内学界一般认为法国汉学家巴赞是欧洲最先翻译水浒故事片段的译者,但史料证明,德国汉学家在1834年就节译了该小说中的章回,时间上比巴赞的翻译早整整16年,同时,此后陆续问世的德译本《水浒传》,也各具特色,形成欧译《水浒传》之林中的独特风景。本文对《水浒传》三个德译本及其译者的情况作粗浅的梳理,以实例阐述其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小说《长恨歌》英译本的良好传播效果,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以陌生化艺术手法展现原作的异质化文化背景。本文以《长恨歌》中俗语的翻译策略为例,讨论了在陌生化视角下丰富译文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以及译本的语言融合之美。  相似文献   

19.
严洁 《海外英语》2014,(5):144-146
文化负载词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难点所在,它是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是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显著差异,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该文分析了刘重德的译作《爱玛》针对文化负载词是如何运用翻译策略,以成功再现原作精髓,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梁永华 《海外英语》2012,(4):149-150,183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之一。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在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间发挥着积极作用。该文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这一典型的杂合文本为例,分析其杂合的本质,认为赛译本反映出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译文具有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质。在我国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背景下,其翻译实践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