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用人单位校园招聘行为和趋势规律,把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特点和选才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客户关系管理、保障校园招聘活动顺利开展、指导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入校招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以统计结果为基础,动态分析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招聘行为规律,研究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时注重考察的知识、个人能力和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的法律行为制度则兼有前苏联与日本民法的特色.从前苏联继受来的是把法律行为限定为合法行为.法律行为是指目的在于设立、变更、消灭一定私法关系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行为;而不是指合法行为.然而,从法律事实的分类来看,法律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3.
将<民法通则>的民事行为在涵义上等同于传统民法学的法律行为,其混淆的原因是望文生"训",把法律行为中的"法律"一词解释为合法性,导致法律行为原有内涵的缺失."法律"一词正确的涵义是法律约束力.这一理解基于法律行为的特点:法律行为是具体法律行为的概括,是意思自治的体现,和法律规范联系与区别.基于二者的差别,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的立法行为.  相似文献   

4.
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需求行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分析了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并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的需求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法律行为是高校法学教材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对学习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法律行为的特点、现行高校法学教材中关于法律行为内容的编排等方面论述法律行为理论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既是法律行为的效力根据,也是法律行为价值评价的基点,因此,意思表示负载着法律行为制度实践化的意义。法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为要件,而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意思表示的健全(自愿真实)为要件,并且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法律行为的成立为前提,因此,意思表示成为法律行为效力评价的基点。无论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点,意思表示的存在与否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成立与否,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健全与否又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有效、无效、可撤消。  相似文献   

7.
论亲属法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法律行为又称为身份法律行为,是指对于亲属的身份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产生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行为。亲属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是种属关系,亲属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下属概念。实施亲属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亲属行为能力。亲属行为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行为人具备一般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行为人具备亲属行为能力的特殊要件。亲属法律行为一般要进行登记,得到国家承认,才产生该亲属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法律行为及大学生法律素质一般来说 ,法律行为是指法律所调整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法律行为与民法理论中的法律行为有所不同 ,它是指所有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法律行为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合法行为 ,这是法律所允许和要求的行为 ;另一类是违法行为 ,这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其行为受到法律的否定 ,引起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法津制裁。所谓法律素质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法律知识素质 ,即大学生对法律规范、法学理论的认识水平和掌握程度 ;二是法律心理素质 ,即大学生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感觉、情绪、愿望和信念 ;三是法律行为素质…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合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通过分析最新规定法律的有关依据,对试用期内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便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认识和理解试用期的相关法律政策,更好的适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10.
在私法领域,随着“大陆法系民法学中最辉煌的成就”——法律行为制度的创立,人们对事实行为,这一同样重要的法律事实的关注愈来愈少。因此,为了促进民法基本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必要对事实行为的内涵、内在本质进行合理地界定,把侵权行为排除在事实行为之外。同时,应当通过意思表示等要素把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等进行严格地区分,加深人们对事实行为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法为人的行为设定了正面和负面两种行为模式。法上不存在所谓的第三种行为模式。法律行为内含合法性和违法性双重品性,法律行为品性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法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行为的双重品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和互通性。法的行为模式的缺陷决定了对现实的法律行为进行合规则性修补的必要性。借助规范评价,行为与法实现了秩序下的结合。规范评价机制从不同侧面和意义上讲是一个行为解释机制、价值判断机制以及利益激励机制。利益激励机制是规范对行为的最具决定性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行政职权作出的,不以产生特定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形式。《行政处罚法》尤其是《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使行政事实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因此讨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特征、构成要件、法律救济等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我国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途径应当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13.
法律关系主、客体范畴是哲学上主、客体范畴在法律关系上的延伸和具体化.法律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客体是在法律关系内部、法律关系的主体--人进行认知和实现权利、义务的客观实在,具体而言是指人的行为.行为是人与权利的中介,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人与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物、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是行为的对象或标的,而非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似文献   

14.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对人的行为的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其适用的规则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具体的事实中也会同时出现.此时,如何适用和解释各自的规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界分入手,指出二者在并存的情况下呈现出互斥、协力的混合关系.以代理制度的原理,“代理人为的行为,其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对其法律效果进行解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决定要素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法律事实。其概念及制度的诞生是对包括市场行为在内的民事行为的法律概括与提炼,它的理性建构能够支撑、确保市场行为主体追求目标的实现,它对市场行为的规治也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16.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的基本范畴,也是探讨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的关键。通过分析研究其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对于丰富我国民法体系,完善法律适用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航  申素平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6):25-31,79
“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引入有利于促进教育法的体系化与法典化、整合各类教育法上的行为,并弥补现有概念工具的不足。然而,学界对教育行为、教育法律行为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讨论。其一,教育行为概念的用法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其二,教育法律行为概念的界定系由传统法理学上的法律行为转变而来,过于简单,难以揭示各类教育行为的共同本质,难以承担建构教育法内在体系的功能,也难以彰显教育法的独特价值追求。为构建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法行为概念,应将教育行为界定为与教育有关的一切活动,包括教育法律行为与教育事实行为。对于教育法律行为来说,“直接产生法律效果”是其法律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性)”则是其根本目标。因此,可以将教育法律行为界定为: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法律主体基于教育性目的所作出的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仍然屡见不鲜,这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认为,法律行为也必须要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行为塑造法是帮助学生养成法律行为、避免知行分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法理学中对法律行为效力的研究是很薄弱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们法理学界对法律行为效力问题的漠视?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民法帝国主义的影响与我国法理学界的封闭性、研究的滞后性。在现有的法理学视野范围内为法律行为的效力研究找到可以依靠的理论基础——法律的效力。通过构造连接法律行为效力与法律的效力之间的桥梁,以期能对法律行为制度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择业是以追求未来工作单位,实现成功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现今毕业生的择业,是在一定的国家政策规定和人才市场需要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自主择业,是毕业生将自己的身体、个性和专长等素质综合形成的个人择业行为与用人单位的集体择人行为之间所进行的双向选择,是与用人单位成功实现互相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创新为核心的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