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证券节目的内容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国内股市十多年的历史相比,电视证券节目还比较年轻.从1999年开始,中央台和省市台纷纷开办了以股市的相关信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证券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证券""证券之夜",北京台的"证券无限""证券无限周刊",还有福建东南台的"东南胜券"、山东台的"新财经"、贵州台的"博股通金"等,这些证券节目很多都诞生在牛市行情之中,并且和投资者一样经受了熊市的萧条和冷落,对于市场的涨落起伏,中国电视证券节目有着直接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徐红萍 《视听界》2009,(3):109-110
随着中国股市十多年间牛熊更迭的涨落起伏,中国的电视证券类节目也此起彼伏地出现。常熟台于2007年初开设《证券热线》节目,作为节目主持人之一,结合实际工作,笔者认为证券类节目主持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  相似文献   

3.
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开办了证券类节目,如央视的"中国证券",北京台的"证券无限周刊",贵州台的"博股通金"等,然而早在1993年,陕西电视台就率先开办了《今日证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作为一档老牌证券节目,《今日证券》栏目不断推陈出新,从2005年起,该栏目周  相似文献   

4.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中挂牌成立。中国股市由此高起点地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走向了成熟。沪深两市的A股股票已超过1千只,中国股民的数量已经超过4千万。证券已经成为老百姓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庞大的股民队伍是证券投资服务的一个巨大市场,理所当然成为广播、报刊、电视等媒体潜在的受众群。各媒体纷纷开办证券节目或栏目,以争取更多的听众资源和市场效益。中国广播人以高度的市场敏感及时把握先机,率先走出了第一步,开办了广播证券节目。  相似文献   

5.
朱蔚 《视听纵横》2003,24(6):64-66
在目前的电视证券节目领域,央视的《证券时间》、《证券之夜》具有人才、信息优势,权威性最强;湖南经济频道的《财富中国》,号称8600万的巨资投入,使其他各台难以望其项背;深圳的《中国证券报道》,利用其制播分离的政策优势,强大的网络力量和经营经验,快速占据全国市场。在这些“巨无霸”的挤压之下,其他地方各台的证券节目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6.
伴随中国股市的发展,电视证券节目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近些年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电视证券节目面临越来越严酷的挑战。网络的快速、互动以及广达全球的资讯能力让电视证券节目日益捉襟见肘。节目向哪里去,怎样从容应对挑战,本文试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田甜  秦茜 《新闻世界》2013,(8):40-41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节目类型,以上海东方卫视在1993年创办的《东方直播室》为开端,电视访谈类节目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九年的历程,在这十几年当中,各类电视访谈节目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个省级电视台开办,而节目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例,分析自2002年开办至今,该节目为适应受众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一些改革和改版,概括近十年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8.
罗欣 《中国广播》2008,(5):13-14
沈阳电台经济广播的财经证券类节目,初创于1992年。由于当时证券市场刚刚兴起,加之信息渠道并不发达,因此,节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热烈追捧。16年来,由最初股市收盘后的《经广证券时间》一档节目,演变为全天多档不同类型节目,从清晨信息播报类的《证券早报》、中午休市时点评类的《午间股市快报》、到全天收盘后综述类的《经广证券时间》和晚间漫谈类的《锵锵股市》,各档节目均为广大投资者所津津乐道。到2008年,《经广证券时间》已经成为沈城投资者家喻户晓的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9.
房芳 《青年记者》2004,(7):59-59
电视法制节目,是以普及法律知识、分析案件前后的法律意义,为电视观众提供法律服务为宗旨的社教类节目。80年代,我国出现了早期的电视法制专栏《规矩与方圆》和《观察与思考》。200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统计,45个全国卫星频道中,已开办了法制专栏的有33个台,不少电视媒体因法制节目办得有声有色而名声大振,法制节目也与时俱进,逐渐成为各电视媒体的强档或金牌节目。如央视的《今日说法》、重庆台的《拍案说法》、安徽台的《法眼看天下》等等。其中,山东电视台的《道德与法制》是全国开办时间最长的法制栏目,它创办于第一个全民普法五年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1986年,栏目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在全台各栏目中始终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相似文献   

10.
阎国才 《新闻前哨》2007,(11):69-70
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首创的《实话实说》节目,填补了中国30多年来电视谈话节目的空白。随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新闻频道到综合频道,各台各频道都开办了自己的谈话节目,其中如《锵锵三人行》、《对话》、《艺术人生》、《新闻会客厅》等早已为观众耳熟能详。作为基层的郧县广播电视台,也乘此东风,于2001年元月,开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谈话节目《汉江漫话》。  相似文献   

11.
天津经济广播《今日证券》节目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10个系列频率中唯一的一档专业财经证券类节目。从1994年创办以来,已经不问断播出了17个年头,即使在股市暗淡的998点时期,也没有停播过。可以说,《今日证券》节目见证了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陪伴着天津和周边城市三百多万股民共同经历了中国股市的跌宕起伏,经历了股市人生中的酸甜与苦辣,成功与失败。  相似文献   

12.
以《艺术人生》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发展状况概说 如果从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东方电视台开办《东方直播室》算起,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自开办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了。而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中央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也已经是1996年的事情了。1996年以后,电视谈话类节目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谈话旋风”。中央电视台有《实话实说》、《艺术人  相似文献   

13.
陆小青 《视听界》2005,(4):i001-i001
一、当前证券类节目处境低迷近十五年来,我国电视财经证券类节目迅速扩张,从中央台到省级电视台纷纷开办了财经证券类节目。各省级电视台自办的证券类节目,一般都是“行情 股评”,提供的信息“通用性”太强,不能把每天发生在股市的重大事件内幕披露给观众,难怪有些股民形容这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心理访谈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屏上悄然升温。继中央电视台开办了我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心理访谈》后,上海、哈尔滨、深圳、广州等电视台也陆续开办了《心灵花园》、《心理时间》、《守望心灵》、《夜话》等栏目。心理访谈节目以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关注、独特的节目定位和人文关怀的节  相似文献   

15.
去年北京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为《值得品味的十个电视栏目》其中说到北京电视台的“证券无限周刊”:“由胡紫微主持的这一节目,是经济节目大众化的典范。引入了娱乐化元素及片花的时尚化处理,让股市点评多了趣味少了枯燥。让许多不炒股的人也愿意看这个节目。”我们知道,大凡财经、证券类节目是不追求收视率的,固定的收视群及节目的权威性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北京电视台“证券无限周刊”却将证券信息整合与预测做得像故事片,使得人人都爱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制片人兼主持人的胡紫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跃和转变,还将《…  相似文献   

16.
张红军 《新闻知识》2004,(10):40-42
自1996年《实话实说》开办以来,许多专家学就预测未来的中国电视将是谈话节目的天下。从中国电视的现实来看,从1996年至2000年四年间,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掀起了轮轮热潮。《实话实说》的成功,为电视谈话节目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一时间,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抢建谈话节目。从《化视点》、《读书时间》、《精彩时分》、《朋友》、《影视同期声》到《当代工人》、《相约夕阳红》、《对话》、《面对面》《讲述》、《艺术人生》,单是中央电视台的谈话栏目就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电视台经济频道迎来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节目的专业化方面,制作出了一大批财经类的节目,比如《财今》、《财富无限》、《消费时代》、《淘金路》等等,各地电视台经济类的节目已经占到播出节目的70%,其中以股市为内容的各类节目更是重头戏。以广州电视台为  相似文献   

18.
略谈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刘刚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代表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开办此类节目已蔚然成风。我们南京电视台开办此类节目时间较早,从几年来的实践看,此类节目的开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  相似文献   

19.
易文 《传媒观察》2005,(5):43-45
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开办于1997年,是为工人而办的一个对象性谈话节目。主要反映新时期工人风采和国企改革现状。在电视荧屏上众多的谈话节目中,《当代工人》以其鲜明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省古田广播电视台每周除了自办新闻节目外,还办有《农业园地》、《经贸广场》和《警方纵横》等电视专题节目。其中,《农业园地》已开办8年,《警方纵横》已开办3年。一个县级台在资金短缺、专业人员匮乏、设备简陋等情况下,为什么可以把节目坚持办下来,而且这些节目在当地还拥有相当多的受众呢?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节目能坚持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报道百姓身边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