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个好记者赵洪松背着一床棉絮、提着一捆书,我从武汉来到湖北日报恩施记者站报到了,夜枕清江的汩汩涛声,那一夜我做了一个自己仗剑行侠的记者梦,睡得好香好甜──回想12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开始记者生涯的第一天,仿佛就在昨天。1985年7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2.
目前,县级电视台新闻部人员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精力充沛,头脑机敏,手脚勤快,但也存在好玩好动、心浮气躁、社交活动多、坐不住的毛病。对于学  相似文献   

3.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4.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5.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图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实际情况,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初,当我作为迟到的大学生进入新闻队伍之后,我的乡亲们说我是“进了报馆”,我的朋友说我成了“无冕之王”,其实情况是在我重新获得一份社会职业之后,我满脑子装的是斯诺是邵飘萍是杜鹏程是从新闻队伍里走出的一大批事业上的巨人。我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人生企盼,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十年过去再回头来看初衷,我只能说是做了我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我只是有幸成为一个荣誉的获得者。中国古人所讲的名实关系时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不能够将自己划作规律的化外之民。因此,我只能用加倍的读书、写作和努力工作来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且用成功和失败的人生经验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敢受世俗名利的牵累,而应该心甘情愿地自觉地“沐浴远行者一片永恒的星光”,并力争不虚此生。  相似文献   

7.
每每说起我是记者时,都会有人说“当记者还是好”。 当记者有什么好呢?自思之,不外乎四点:一,到处采访,能结识很多人,也能增加许多社会经验;二,因为发稿子,名字经常在报上出现,和很多行业相比,容易混个脸熟;三,不敢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起码算个脑力劳动者,也许可以放在“白领”与“蓝  相似文献   

8.
身在《南阳晚报》热线部,有为百姓伸张正义的责任和义务,我觉得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值得。 《南阳晚报》热线部创办仅短短一年时间,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有一定影响,应该说是8位热线记者辛勤劳作的结果。然而,在一篇篇产生影响的文章后面,记者们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难处。比如采访的阻力,尺度的把握,以及面对诸多不平事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的感叹。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10.
刘彤 《青年记者》2012,(7):27-29
我的新闻从业经历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1997年调到电台工作开始的前十年都是在广阔的山乡田野度过的,最近六年则专门从事社区报道,16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始终都是沉在最基层. 跑农村,我能沉下去倾听普通农民的呼声被称做“农民的嘴儿”走社区,我把名片发给了一个个社区居民,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成为“社区的腿儿”.  相似文献   

11.
现在,各级新闻宣传部门都鼓励记者、编辑要勇于出名,努力当名记者、名编辑,写出“重炮”文章,办出名专栏、名节目。 实际上,名记者、名编辑,它不是一种职务,亦非职称,而是群众对德才兼备、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记者、编辑的一种褒奖。谁有名,谁无名,不只是哪位领导说  相似文献   

12.
黄慧 《青年记者》2006,(16):77-78
在记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而当“富”记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一个编制小人员又少的单位.按说是个“没有新闻的角落”.可名不见经传的沈阳军区赤峰临床部.却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何故?临床部主任李强揭开谜底:“就因为一个好点子引出一批‘土记者’.一帮‘土记者’搅活了新闻宣传工作这池春水!”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圈里,常可见两种人:一种人,手头似乎有写不完的素材,稿件频频见报;另一种人,老觉得没啥可写的,常找领导要"题目",甚至手抄改编现成东西.人们管这种人叫"穷"记者,而称前者为"富"记者.  相似文献   

15.
复旦新闻系毕业的徐敏子,原是我在《文汇报》工作时的同事。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去了美国旧金山,并在一家中文报——《世界日报》当记者。二十多年的海外记者生涯,养成了她“撰文、摄影-肩挑”的采访特色,获奖多多,在当地华人圈子里很有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17.
2002年10月26日,一位普通的地方电台记者李惊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用近30分钟讲述他当“傻瓜”的特殊经历。一个小电台记者为何能走进影响中外的中央电视台?让我们随记者走近这位“傻瓜记者”。第一次当“傻瓜” 1976年的春天,李惊涛降生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爸爸给儿子取名惊涛,希望儿子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惊涛骇浪,搏击人生。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人说记者从事的是世上最年轻的事业。原因有二:其一,记者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崭新的人和事,也就是他面对的工作对象永远是新的;其二,在还原这些新近发生或者新近发生变化的新闻事实时,记者要时刻有新的视角、新的发现、新的思考,也即记者要时时更新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记和导演,属不同的行当,两的行为方式和游戏规则也泾渭分明。但在现实的新闻工作中,有些人偏偏故意混淆两的界限,把自己打扮成导演,并以导演的工作要求来处理严肃而神圣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体竞争的激烈,报刊应对视听媒体的挑战,必然推出更多更好的新闻图片,以照片的记录本性和给读的视觉感知,进一步丰富版面,做到图并茂,迎合读的需求。本人在担任中国冶金报记和江西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特约通讯员的20年时间里,为适应报刊改革、发展的需求,一手握笔、一手抓相机,“双枪”出击,取得一定的成效,累计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多万字,并发表新闻照片200余幅。本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谈记要当“双枪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