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的诗学名作,它以“存在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以“回到事情本身”和“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围绕“存在之真理”,在对“艺术的存在”的追问中,将“艺术的本质”界定为通过“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的“裂隙”的“构形”所实现的“真理之自行置入作品”。艺术乃“真理之生成与保存”,是真理之创建、发生和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的“救赎批评”理论将作品分为实在内涵和真理内涵,实在内涵相当于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分析出的作品的形式、结构、象征、主题等外观,真理内涵相当于使作品历经久远仍散发光辉的深层内蕴。评论所探寻的是作品的实在内涵,批评所揭示的是其真理内涵。在对歌德的《亲合力》详尽分析后,发现作品的实在内涵表现为“神话式的东西”,包括“魔力”与“断念”、死亡意象、暗喻与预示。在对小说的实在内涵做了剖析与剥落之后,本雅明得出《亲合力》的真理内容为“救赎”。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设置入作品,这一观点包括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两方面。其中真理的生成相关于艺术的创作,真理的发生相关于艺术的保存。但是在此文中,海德格尔却是首先以艺术的保存来展开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揭示,然后才转向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在这一转变中,关于真理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设置入作品,这一观点包括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两方面。其中真理的生成相关于艺术的创作,真理的发生相关于艺术的保存。但是在此文中,海德格尔却是首先以艺术的保存来展开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揭示,然后才转向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在这一转变中,关于真理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传统哲学把真理问题定位于认识论领域,认为物与知的“符合”即为真理的本质。这种观点自身有其无法克服的矛盾。海德格尔则从存在的本体论出发,通过恢复真理的源始形态——Aletheia(无蔽),从而揭示出真理的本质即自由,真理的发生是澄明与遮蔽的矛盾运动;艺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是在作品中对真理的创造性的保持,真理之路通向存在之路。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对真理演绎的探究,大多从艺术作品入手,艺术与真理,互为表里。作品之真不在于它模仿事物的惟妙惟肖,而在于文本的创作者通过文本——如凡·高的向日葵、李斯特描写的人类激情——进入并保持在无遮无蔽的状态,即真理之中。海德格尔在以上这段话中告诉我们,艺术创新的实质在于艺术家对真理忠诚地追求和探索。那么当我们面对一部音乐艺术作品时,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它?如何发掘其中的“真理”?即如何使作品的内涵正确地彰显出来呢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的完成”。任…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运用“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物、作品、艺术、真理等的步步追问,揭示了艺术作品和真理的关系,展现了诗的魅力。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如何诗意地栖居。《艺术作品的本源》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开辟了新的领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认为,美是真理作为去蔽性,作为艺术作品而发生的一种方式。而真理的去蔽性主要是作品中“大地”与“世界”的互相遮蔽与去蔽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过程本身恰恰是美即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存在或发生的一种形态,因此,美和艺术作品都是一种活的体验过程,而不是一个恒定的、绝对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一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创作"和"保存"两个角度来阐述艺术作品的被创作存在,是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创作作为对存在者无蔽状态的生产,将真理固置入形态,具有一种冲力.这种冲力改变人与世界的习惯性关联,使人进入到存在者的敞开领域中.人作为"保存者",投身、逗留于作品的真理发生过程中,通过"站立"到作品之敞开领域中来认识存在者及人自身.结合两者,进行"诗意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赠与、建基和开端的创建性力量.海德格尔这种艺术创作观破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美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为我们更"本源"地探讨艺术作品提供了一条极富启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编辑是社会精神产品的再生产者,其工作方式是通过对来自作者的作品的选择和加工,使这些可能的“产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并通过这些精神产品使人们去认识生活和把握世界——或从中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或肯定真理、否定谬  相似文献   

12.
莫言作品在波兰的译介和接受呈现出“一边倒”的赞誉声,这与“话语权”的构建机制下的波兰汉学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言的作品在波兰亦受到过质疑,源自汉学界和文评界曾经有一场关乎“真理标准”的大论战。汉学圈在波兰形成了汉学学术双中心,并不断扩大汉学圈的影响力,与商业全球化背景下的波兰出版界紧密合作,推动了莫言作品对于波兰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东之先秦、西之古希腊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真正理解文本中的真理,就必须将“人与书”的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显现的。在书本出现之前,真理不在“写”而在“说”和“做”,真理在言传身教中显见和绵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的语境中“传”说”。然而,书本出、“大伪”现,真理由生命之动进入了生命之静,真理沉睡甚至冻结在了书本的世界里。真理须通过对话方能唤醒其灵动真实的生命之光。人之复归生命需要吸氧,真理之恢复灵气需要进入对话。语言的对话性与人文知识的语言性使许多学者干脆把人文知识定义为…  相似文献   

14.
档案袋本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来源于艺术家的作品档案袋.通过保存自己的作品便于自我反思或供他人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在国外从1990年左右开始在教学中实施,此方法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评定改革运动”大背景下,在具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曾称赞狄更斯和那个时代的作家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为“出色的一派小说家”,因为他们的作品揭示了许多“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今天让我们打开一部反映社会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卷——《匹克威克外传》,对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和世态习俗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体会这部不朽名著中所蕴含的社会真理。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价值真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与“事实真理”而是与“科学真理”对举的概念。在“事实”层面上,只存在“真实”概念,“价值真理”是建立在“价值实事”基础上的。价值真理就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现象固有价值本质的揭示。由于价值是系统性存在,所以,它具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特指性特征。同一客体,对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可以得出“好得很”与“糟得很”这样对立的价值真理认识。但这种价值真理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认识基础上,把握客体对主体真实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否则,就没有价值真理可言。  相似文献   

17.
肖红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基调是:寂寞、悲哀,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和背离时代。恰恰相反,肖红正是通过这种如泣如诉,似怨似恨的呼喊,为受迫害、受奴役的人们发出了血泪的控诉,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顽强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肖红作品中的“寂寞”、“悲哀”,正是她有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作者以此来反映现实,反映时代,抒发自己的爱和恨。  相似文献   

18.
悲剧性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多,这些作品以其独特深刻的审美效果,激发起学生对道德、真理等的思考,锻铸着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一.悲剧性作品的特征1、悲剧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是有价值的生命。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风格就是人’。”这里所讲的“精神个体性”乃是作家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作品里表现出来,则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孙犁的《荷花淀》便可说明这一点。《荷花淀》写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前夕的延安。当时他汲取了丰富的生活营养,产生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形成了一种进取、乐观、富有浓烈情感的性格特点,所以他能够写出一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冰雪艺术享誉世界,然而,大量优秀的冰雪雕塑、冰雪景观作品因受材料的限制,如“昙花一现”,不能长久保存。研究架构数字化造型技术,既是对三维造型作品的再现与文化创意的保存,又可运用“旅游纪念品”销售,丰富冰雪艺术传播产品种类,填补冰城旅游缺少能让游客带走的最具特色“冰雪灵魂”产品的空缺。数字化冰雪产品的创意研究,将翻开冰雪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促进国内冰雪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