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趣话映衬     
古代有个人,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骑着马在赶路。走路人看到他包裹背得很吃力,于是就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将包裹放在马背上?”他答道:“马驮着我已经很重了,再放上包裹,马不更增加负担了吗?”  相似文献   

2.
关于映衬     
本文就映衬这一修辞格,对一些修辞学著作加以评论,提出了对映衬的看法。指出了《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自相矛盾之处,对《修辞学发凡》的错误举例也予以论证,对《修辞》和《修辞讲话》也有所评析。  相似文献   

3.
趣话映衬     
古代有个人 ,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 ,骑着马在赶路。走路人看到他包裹背得很吃力 ,于是就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将包裹放在马背上?”他答道 :“马驮着我已经很重了 ,再放上包裹 ,马不更增加负担了吗?”走路的人听了哗然大笑 ,议论道 :“这真是聪明的笨人!”这当然是则笑话。但路人说的“聪明的笨人” ,很有点艺术性。“笨人”用“聪明”来修饰 ,看来似乎是矛盾的 ,但仔细一想 ,很有道理。“聪明的笨人” ,其实是说“笨人中的笨人” ,说“笨”是真 ,冠以“聪明” ,以反义词去修饰 ,一方面更突出其笨 ;另一方面又有讽刺意味 ,更增强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4.
映衬之美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立在墙外进不去,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  相似文献   

5.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6.
在开展“关爱老前辈,心系红领巾”活动中,孩子们有了如下宝贵体验:在感怀中记忆过去孩子天真活泼,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和想象。在“听爷爷讲故事”时,他们围坐在爷爷身边,认真聆听历史故事和对过去情境的回忆,还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着、讨论着……  相似文献   

7.
映衬与生活     
映衬本是一种画技,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渲染衬托,使其主体明显突出。要画月亮,便在月亮下面添上几朵淡云;要画红花,便在红花下面添几片绿叶。于是,月儿穿云而出更明,花儿有叶更显鲜艳。映衬也是一种写作手法,用相对的事物来互相映照和陪衬,或用宾来衬主,使所写事物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三国演义》用刘备的忠义映衬曹操的奸诈;用曹操的奸诈映衬刘备的忠义。这是用相对的事物来映  相似文献   

8.
××同学问:《曹刿论战》第一段中三组对话表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段对话? 《曹刿论战》第一段围绕“论”字,精当剪裁,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明双方对进行这场战争的政治准备的看法。曹刿认为庄公自诩的平日以衣食分人或诚实地祭神等举动,至多只是一种“小惠”、“小信”,这些都与人民无关,他们当然不会拼死去为国君作战,因而统治者就不会得到人民的全力支持。当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件后,曹刿认为这是统治者对人民负责、忠实地为百姓办事的表现,因而肯定可以依靠这一点应付齐国的挑战。这些对话表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统治者身边少数人的感恩报德,也不在于天地神灵的保佑,而在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使文言文平添了不少情趣,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世界。动与静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同学问:《同志的信任》表现的是鲁迅是共产党人“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但写方志敏的篇幅较多,写鲁迅的篇幅反而较少。对于这一点应如何理解? 答:“交错叙写,相互映衬”,是这篇文章表现中心意思的特点。本文交错记叙了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方志敏对鲁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或事物,作为陪衬,这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按主要事物和起衬托作用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分为三种:映衬(反衬)、陪衬(正衬)和烘托。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虽说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是情景相生,相互映衬的游记佳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热闹的城市,还是广袤(mào)的乡村,只要有树林的地方,就会有鸟巢的影子。空中群鸟展翅飞翔,树上鸟巢错落有致,这是一种司空见惯而又怡(yí)人心目的自然景观。也许  相似文献   

14.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映衬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较为广泛,无论是诗词歌赋、文言篇章还是当代的白话小说,映衬的大量使用为文学作品增添了许多感情色彩。用他物衬托写作人表达的感情或者情景,正如我们常说的绿叶衬红花,有主次宾主之分。而映衬与对比的混淆是研究中一项较为热门的话题,对两者的讨论至今仍有异议。如果说反衬属于对比,那对比也就属于映衬而非单独存在,如何划清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界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比较,本文主要探讨和明确映衬中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比映衬是小说中刻划典型性格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它包含诸多的方面,需要我们潜心钻研、探索。  相似文献   

17.
把两类相反、相异或相对的事物及情景并列在一起作艺术的描写,让它们或者相互映照或者烘托其中主体事物,从而使形象更鲜明,主旨更突出,给人以新奇警策的美感,这就是映衬艺术。在诗歌中,尤其是古代诗歌中到处闪耀着映衬艺术清辉。现以一些常见的古诗为例,领略映衬艺术的风韵。  相似文献   

18.
对比映衬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一条法则 ,是创造艺术美的重要手段。我国明清长篇小说运用这个法则和手段 ,刻划人物形象 ,塑造艺术典型 ,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明清长篇小说的对比映衬艺术 ,不仅丰富了我国小说创作理论 ,而且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比映衬是小说中刻划典型性格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它包含诸多的方面,需要我们潜心钻研、探索。  相似文献   

20.
“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兰草题图诗。清香四溢,春意盎然的芝兰图,却傍添几笔带刺的荆榛,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美中不足的遗憾,但遗憾之余,细作推敲,这诗画里隐藏的文里机关、画里机关就不难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他在这幅幽静雅致的芝兰图中,添上几笔乱荆衬托其间,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的深刻见解,而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这种理解既富有哲理,又符合美学原则。借鉴到我们的写作中,不就是一种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吗?烘托映衬,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