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古汉诗《静夜思》四种英文译文的赏析,探讨了古汉诗与英文格律诗各自的形、音、意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在英译古汉诗时既尽量反映出原诗的特点又力求符合英诗的规律,做到译文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古汉诗英译,提出在翻译古汉诗的时候,要进行语用对比,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达到这两种语用等效,具体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译者理解原文和用译语传达原文的语用原则就是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译事难,译诗更难,译格律诗更是难上难。在中外翻译史上,译诗一直是一个较为艰辛而颇有争议的工作,而把格律诗译成格律诗就更不用说了。难怪鲁迅说:“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大概正是出于这个缘故,才使得有人提出诗之不可译之说(见王以铸《论诗之不可译》)。这是因为“赋诗言己之志”,而“译诗则言人之志”。而  相似文献   

4.
张铂 《海外英语》2015,(2):36+41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难题。译诗之难,难在其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性。译诗既要形象地译出原文诗,又要把握其节奏和韵律,锤炼其语言,再现其内在精神和意境。诗歌中“形”与“神”的矛盾如同“鱼”和“熊掌”的关系。该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探索怎样才能译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诗可译的立场,以古今中外的典型译例为对象,讨论诗歌翻译中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如:诗的内容和意的领会与再现;诗的形式、韵律、节奏的传达;汉语古诗英译时须认真对待的行为主体和时态问题,等等。文章还对译诗佳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诗可译,但古汉诗英译,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诗的内容和意境的领会与再现;诗的形式、韵律、节奏的传达,行为主体的确定及时态的选取。  相似文献   

8.
王颖 《双语学习》2007,(12M):172-173
本文试从可译性的角度来探讨诗歌翻译中静态意象的处理方法。通过讨论诗歌翻译的两种翻译观指出诗难译但不至于不可译。可通过归化、保留静态意象信息的模糊化等方法来解决诗歌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古汉诗的意合句法和时态特征创建了一种“动态美”。如何传递这种“动态美”是英译古汉诗的关键。目的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理论将翻译的目的作为翻译行动的最高原则,回避了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其主要原则包括目的法则、语内连贯、语际连贯等。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宿建德江》四种英译文,以探讨古汉诗英译中再现原作“动态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流溪译诗语言精练、流畅、音乐性强。他对译诗有许多经验总结。周流溪认为,译诗是一种“再创造”,译诗须态度严肃认真,译诗须与研究相结合,译诗须善于把握标准。周流溪的译诗理论与实践对翻译工作者,尤其是对译诗者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庞德和斯奈德是两个二十世纪最受亚洲影响的美国诗人。本文以马丁·布伯的"我—你"主体间性哲学概念为线索,将他们做了平行比较,认为庞、斯译诗继承了古汉诗的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又反向影响了中国近现代诗歌,故而他们的译诗与中国诗之间存在"我"与"你"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说:诗,一经翻译,总不免有所损失,那损失了的,正是诗。找出一些英美诗的原作与译文,对照一看,觉得此言不谬。选取一首,动手一译,深感这话非备尝译诗甘苦者不能说出。我们试译了美国诗人亨利·郎费罗(Henry W. Longfellow)的《生命之歌》(Psalm of Life),反复揣摩,苦心推敲,数易其稿,仍觉尚未尽意。诗虽未译好,却感受颇深。翻译不易,译诗更难,难在译出诗魂。诗魂的译出,正是对翻译中“那损失了的”的追寻。这“追寻”即是对原诗的正确理解与准确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借用了相当数量的日本语词汇,除日本社会上产生的新词、流行词及汉语音译的词汇外,还有日本人创造汉字词音译、意译西方语言的词汇和日语借用古汉语词的形体或是在古汉语词的基础上增加汉字意译西语的词汇,并将其赋予新的含义,这类汉字译词和被日语翻新的古代汉语词又被汉语借用过来。  相似文献   

14.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相似文献   

15.
谈译诗     
郭沫若既是诗人而又兼长于译诗,故对译诗确有使人折服的精辟独到之见.他在《古书今译》一文中谈及译诗时说:“诗的翻译,假使只是如象对翻电报号码一样,定要一字一句逐译,这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样逐字译了出来,而译文又要完全是诗,这除非是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不行.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是没有的,如果有时就无须乎翻译.[……]诗的翻译应得是译者在原诗中所感的情绪的复现[……]这个问题我不只说过一次了.[……]便是西洋诗家译中国的诗,如德国檀默尔 Dehmel之译李白,我们读了他的译诗,每不知道原诗的出处,独于我们的译家,定要主张直译,而又强人以必须的直译,所得的结论,当然是诗不能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诗难译,因为译诗既要有意美,又要兼顾其音美与行美。在译诗中能否真正实现“三美“原 则,译界历来多有争议。通过对比分析《泌园春·雪》的两种译文, 文章认为在翻译中只要 细心揣摩原诗内涵与风格,认真选词用字,还是可以基本实现“三美”原则的。  相似文献   

19.
禅宗文化为古诗词中语言文字功力难及的神韵增光添彩,这种增光添彩的影响可以从禅境与意境的渊源与关联方面来讨论。在古诗词英译中,必须把握禅境与意境的共同根基:诗歌情感与禅宗真理都属于超思维语言,诗情佛法皆心灵之悟。这决定了译者必须置于作者灵魂深处,临境生情,以情译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丰富多采的中英诗体来探索其内容结构和运作规律。鉴于英诗是综合型结构,形成诗体中诗节。英语古体诗的音、步、格、律也大体和中诗一样,有其固定的格式。中英自由诗体均为通篇不押韵,亦无固定的格律可循,把诗的外在节奏融会在诗人的情感之中,把诗的韵律充斥在对生活的呕歌之中。 中诗英译或英诗中译,虽然受各自诗体的制约,但语言的构造和运作程序依然要严格遵循各自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律,不可生搬硬套,乱了章法。但由于语言有其交际的共同特点,因此,在译诗时可运用变通的手法来揭示诗意,尽量贴切各自诗体的外在需要。译诗不可没有变通,而变通又究竟以何为限度?这主要取决于诗人译作家对中英两者不同诗体的理解深度和词法运用的深浅程度来表现译诗变通的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