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意向提出后,作为改革的主战场——大学课程,理应自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转向,方能将高等教育改革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2.
实施“顾客导向”管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成人高等教育“顾客导向”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对如何实施成人高等教育“顾客导向”管理模式提出建议,会对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社会导向,以社会为本,注重满足社会现实需要;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向,以学术为本,注重人类精神理性的满足。高等教育主要受外在动力和内在驱力影响,使得社会导向和学术导向常常此消彼长。高等教育社会导向的哲学基础是政治论,高等教育学术导向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论。高等教育的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必须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把握知识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从三个侧阐述了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应确立“创造性人才观”、“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齐头并重的社会职能观”和“以市场为导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模式观。  相似文献   

5.
试析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的含义所谓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主要是指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相似或雷同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目标导向相似。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广大成人求学深造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学者需要秉持学科独特的立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现象,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学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具备“中国式”基本样态,仍需强化“中国式”基本遵循,更需注重“中国式”使命担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宜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导向,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与改革,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服务社会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之后,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从规模导向转为质量导向,从计划导向转为市场导向,从支撑导向转为引领导向;在政策体制上,需要加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立法工作,完善政策体系以及健全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评价与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东升 《继续教育》2005,19(12):21-23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理论型、科研型人才,继续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生产一线需要为特征,即继续教育必须以人力资源市场为导向。它涉及“产、学、研”三方,(“产”是指有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学”是指受教育者,“研”是指承担继续教育教学科研的机构),这三方关系在人力资源市场得到统一,他们在那里有着共同目标~~完成人力资源产品的生产、提供、购买。  相似文献   

9.
波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新趋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东欧剧变后,波兰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其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深刻转型,并呈现出一系列发展新趋向.学术研究由“去制度化”走向“重建制度化”;办学体制由“私营化”走向“重归公有化”;治理导向由“集约化”走向“分层化”;发展理念由“守护象牙塔”走向“超越象牙塔”.波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新趋向显示,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竞争与分层”、“守塔”与“越塔”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与社会流动相互促进:高职教育通过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提供社会培训,能够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社会的合理流动通过彰显高等教育“升迁”和“改善”功能,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需求,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新兴理念: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第一条中便开宗明义:“我们重申,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1〕概览通篇“宣言”,这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一条“红线”,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共同的新兴理念。一般说来,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多系统集成的全社会或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单系统自身内在的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  相似文献   

12.
学术导向与社会导向是西方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了价值取向是从学术导向主导向社会导向主导的转变,同时也向我们暗示:同时具有这两种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当前现实而言,加强学术导向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加入WTO以后,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了一个很好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在短期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从长远看,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当前,在“入世”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注意几个问题:灵活运用WTO条款、积极出口教育服务和大力提高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两种实施理念——“统管导向”和“激励导向”,指出了前者的弊端,探索了“激励导向”的理念和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阶段的“出口导向”是“升学”,素质教育的推行不取决于人们良好的愿望和政府倡导,更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供应及配置方式的改善相关,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等教育阶段的“出口导向”是“就业”,当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时,用人单位将由重视“文凭”向更重视大学生“性价比”转变,从而必然导致高等教育阶段更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其中尤以培养学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浩 《复旦教育论坛》2020,18(6):94-100
澳大利亚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监管政策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公立高等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有诸多相似之处,都经历过从“排斥”或者说“边缘化”到“被动接受”再到“标准化引领”的过程。该文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慎思澳大利亚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监管政策变迁的动因与导向,进而总结澳大利亚政府监管政策的特点:通过间接管理方式控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逐利行为的度;通过诱致性制度强化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与合作;通过分类资助引导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等教育的本体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高等教育“为何存在”、高等教育“如何存在”、高等教育“何以存在”三个问题着手,对高等教育作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认为高等教育本体论是:高等教育应坚持“人主义”的理念,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必须定位于化领域,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在社会发展和自己内在的逻辑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8.
“订单”招生是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贯彻黑龙江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的一项具体举措。他们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办学新格局。他们建立了“三环圈”式就业新格局,即:就业围着市场转,教学围着就业转,全院围着教学转,真正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现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9.
刘献君 《辽宁教育研究》2012,(12):F0002-F0002,F0003
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一大批专科层次高校和独立学院“升格”、“转设”为本科院校,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目前,这类院校数量已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总量的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回答“办怎样的大学”、“要怎样办这样的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这既是摆在每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现实课题,也是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时代命题。由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顾永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抓住热点问题,很好地坚持研究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政策导向,很好地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发生了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职能日渐突出,但我国目前却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怪圈,一方面企业技术型瞰工型人才短缺,并成为制约中国某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各高校招生扩张,毕业生就业难。究其原因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仍然沿袭计划经济“重理论口陉实践”的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依据专业性质及时调整定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