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暗示法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用的教育过程。言语、表情、手势等均可成为暗示的信号。暗示主要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基本类型。直接暗示是把家长意图直接提供给孩子,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理解、领会。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妈妈用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方式暗示孩子给客人倒茶。父  相似文献   

2.
韩广军 《广西教育》2013,(38):51-51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给自己投射的心理定势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有两种表现形式:积极的和消极的。消极的心理暗示抑制人的创造力和进取心,甚至于影响人的生存欲望,其危害极大。教育者的期望是一种导向,是孩子前进的目标,是对孩子迷茫的召唤,是孩子在困难时毅然奋起的信心,是孩子受挫折时永不屈服的勇气,是孩子失败时永不放弃的追求,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心理暗示在德育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暗示就是指客观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施放某种信息,而个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间中做出反映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位名的演讲》有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在学校德育管理中采用适宜的心理暗示方法,常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暗示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5.
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所以成人的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这些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之消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积极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存在着暗示行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影响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暗示法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积极暗示法能通过教育者自己的语言或行为,使幼儿接受积极的暗示,能帮助幼儿克服焦虑、胆怯、自卑等心理,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而小班幼儿中多存在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现象,教师应通过言语暗示,鼓励大胆表达;通过动作暗示,增强活动能力;通过表情暗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7.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暗示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则产生了暗示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庄琴 《考试周刊》2010,(35):228-229
根据心理学,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其中,对学生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9.
王兰 《考试周刊》2011,(42):168-169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运用心理暗示有助于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作者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将心理暗示运用于政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以暗示。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谈论,“我的孩子太调皮,总是坐不住。”“我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吃蔬菜。”等等,这样的暗示是消极暗示,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11.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能够发掘蕴藏在人身上极其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潜力。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并保持稳定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适时地、合理地运用暗示,设置情感体验的情景,将对学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一)语言暗示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行为、品行、作风、性格、知识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教学  相似文献   

12.
心理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个性大多还没有完全成熟,接受心理暗示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假如能够巧妙地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一定会有较好的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记者访问了两位成年人,他们通过对各自不同的经历的描述,反思了童年从老师父母那里接受的不同的心理暗示,对他们的成长造成的影响。这些反思不仅带给他们以心灵的震撼,对于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是有效的经验和警示。郭女士(50岁,机关公务员):说起心理暗示,我本来是很少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因为自己并不是学教育或心理的,也就不会太在意这些。然而,坐下来仔细想想,我惊奇地发现,一个人童年所接受的来自于长辈态度的暗示,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以后的生活、学习、处世的态度甚至自我评价。我成长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军官,对我们这四个孩子…  相似文献   

14.
杜召荣 《考试周刊》2012,(21):168-169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投入、期望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一个做家长的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家庭教育的质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且在不断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为保证家庭教育质量做努力。本文谈谈积极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理暗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结合心理暗示的种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以及幼儿老师如何合理运用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16.
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暗示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中极为重要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暗示能力必须具有渗透性、启发性、愉悦性、自觉性和协调性等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暗示策略 ,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暗示能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语文教师应不断追求、永不满足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自我暗示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也就是利用自己的心理语言来暗示自己的方法。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人的潜意识就是暗示的积累和沉淀。弗洛伊德把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8.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19.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已逐渐凸显。本文通过明确心理暗示的分类,并借鉴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了心理暗示过程中的五方面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同时探析了心理暗示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12,(Z2):63
"乌鸦嘴"教育是指用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否定,比如常常会埋怨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脑子笨等等。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比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