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象性思维是一种通过对主客体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将思维者和思维对象一分为二,也就是将被思考者完全对象化、概念化来进行逻辑分析和理性认知的一种思维方法。近代以来,人类的思维方法朝着对象性思维的方向片面地发展了。这一方面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对象性思维把一切事物甚至人自身都当作对象来把握和占有,所以最终形成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性丧失的境况,这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扭曲,也违逆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现当代哲学的众多流派中,我们似乎总能谛听到一个共同的主旋律,那就是:消解对象性思维,使哲学真正服从于自己的天命。而要消解对象性思维,人类就必须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所写的那样:“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以艺术性的思维方式来维护人类生存的根基,以美的创造来丰富我们的世界,以礼赞讴歌的态度使大地和生命得到不断的繁荣。而这一观点与唐诗的文化精神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走进唐诗     
长夜茕独,一灯荧荧。一天的喧嚣散去之后,来到静谧的书房,沉淀一天的扰扰心绪。海德格尔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然而,每日置身于城市无边无际的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奔行于家庭与学校之间车水马龙的道路上,生活的单调,学习的枯燥,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夜深入静,尤其是一窗明月的夜晚,捧起一卷唐诗,走进柳暗花明,沐浴日暖风清,是我理想的归宿,也是我生命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浓缩起来有两个含意:人的生活必须有理想,有追求,有创造;而理想必须扎根于现实,立足于当今,这就是过美的生活,用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人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抒情·生活     
现实往往不如文章里所写的那般诗情画意。即便如此,这也不比文章的本质重要,也丝毫不会影响到我欣赏一篇文章。关于人生观,我跟孔子倒是有些类似,人生在世  相似文献   

5.
诗人于坚在其诗歌创作中向人们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云南世界,这是一个有神世界,万物在此和谐共存,人类的精神也在这个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非对抗环境中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于坚对诗意云南世界的寻找不仅体现了他对以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精神生存倍受挤压的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思,也体现了他坚持对诗人角色和诗歌作用定位的精神追求本质和人格魅力.学界应该关注非主流文坛、关注诗歌、关注于坚.  相似文献   

6.
秦金华 《中国教师》2014,(10):29-30
<正>有专家痛心地指出当今很多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课业负担沉重,却很少受到人文教育的滋润。而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唐代诗歌,体现了大唐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精神气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体悟生命的范本,在提高他们艺术品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品味和气度修为。一、认识与思考1.新课改对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李白、李贺、李商隐分别生活在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李白的诗歌刚健有为、昂扬乐观;李贺的诗歌隐晦曲折,上下求索;李商隐则是虽然夕阳向晚却依然尽才尽气,但这些诗歌当中都有着一种善待生命,积极向上、追求理想、尽才尽气的精神,这正是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掬一捧生活的清泉,揽一怀书中的月色,酿一壶清洌的天籁,他们和学生一起沉入生活的河流,诗意地栖居着。  相似文献   

9.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那么这幅画卷的底色一定是劳动。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劳作中诗意栖居,是人类追求的生活境界,也应是劳动教育的最终归属。然而,现实生活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认识使得劳动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当代城市最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物质文明的高歌猛进,而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的心灵居所的自在充实.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一说,强调了人应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除了物质家园,还必须为自己寻找精神栖所.城市在本质上是为人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有了为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栖息地的职责,这也是和谐城市的根本体现.本文从伦理维度探讨了构建和谐城市并使之实现“诗意地栖居”这一理想目标的方法,那就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招生》2009,(8):59-59
诗意地栖居。这是人类最为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人类道德和文明高度进步的结果。能否诗意地栖居,关键看人们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能不能恪守高尚的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13.
师之沃土     
有本书叫《要生活得写意》,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遐想。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将“人,诗意的栖居”诠释得让人怀想不已。每个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的教师呢?教师精神栖息的沃土在何方?  相似文献   

14.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16.
唐诗英译是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可分为不同翻译流派,可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本文主要意在通过分析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典故,对比几个英译版本,初步探讨一下唐诗英译中的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7.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诗家词人生活的写照,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场境。笔者遵循叶圣陶"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探究古诗词中蕴含的生活场境,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年度北京科技周以“诗意地栖居”为主题举办低碳生活专题论坛,邀我做嘉宾,我就从今天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这一句诗谈起吧。  相似文献   

19.
赵欣 《神州学人》2009,(7):22-24
他说他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家在郁郁葱葱的珞珈山下。装修筒约而典雅.绿藤红花在角落暗自幽香。他的至爱都在这里了: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浩如烟海的书籍。宽敞的房间里流淌着浓醇的暖意,充溢着爱的气息。正值盛年的他,智慧历经了多年的沉淀期待着厚积薄发,学术生命正迈向一个崭新的黄金时代,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20.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并将其中的“诗意地栖居”界定为“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在他看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他将挽救社会异化的希望寄托于诗性艺术,然而,技术与艺术本身的矛盾性表明“诗意地栖居”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