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癸卯东游日本学习考察是他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兴办实业的转折点。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使张謇得以实现多年欲游历日本、考察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办学经验的夙愿。研究张謇癸卯东游的主客观原因,不仅可以加深对张謇东游全过程的研究认识,也是全面地理解东游乃张謇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张謇癸卯东游日本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癸卯(1903年),国内政治环境稍稍宽松,张謇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宗旨,在众多师友的推动下,利用日本第三次国内劝业博览会举办之机东渡扶桑,进行考察。他参观了众多实业和教育机构,还与日本民间友人广泛接触。张骞癸卯东游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加深了张謇对日本富强原因的理解。他一分为二地对日本的得失予以评判,主张取其之长、去其之短。他对教育的作用更为重视,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他对日本政府扶持实业发展的政策十分赞赏,所以在回国后积极投身于立宪运动,并成为著名的立宪运动领袖。  相似文献   

3.
1893年,黄庆澄东渡日本考察,回国后作《东游日记》,详录其行程、考察内容及观感。其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近代化过程中的日本及中国人对日本的观察与态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今天人们对日本的认识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叶兵 《教育艺术》2006,(2):38-38
应当感谢张绪武、梅绍武二位先生。他们联袂主编的《张謇与梅兰芳》向人们展示了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记录了20世纪初一位中国名闻遐迩的爱国实业家,同一位中国最具盛名的京剧艺术蒙之间的忘年之交。这段史实,这段佳话,足以填补20世纪初京剧艺术发展史上一块空白。  相似文献   

5.
张謇1903年(农历癸卯年)东游参访日本,参观了日本的实业与教育,考察了日本的社会治理,了解了日本的风土人情,收获极大。其东游参访的要旨在于学习借鉴与创造性发展。此次参访具有鲜明的特色:非一般性游览、在比较中品鉴、坚持客观看待、善于见微知著及凸显家国情怀等。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啬翁家乡海门召开,我感到特别高兴。其原因不仅在于自己可以重访张謇故里,更在于这些年海门的张謇研究欣欣向荣,为张謇研究增添了  相似文献   

7.
《新高考》2010,(11)
  相似文献   

8.
张謇和许鼎霖是实业救国的力行者,政治活动的同路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走过苦读诗书、科举应试的道路,都曾有过蒙怨受辱、家道中落的遭遇。面对列强侵略、国势危殆的严峻现实,张謇与许鼎霖都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实业,以救亡图存,造福桑梓,但许鼎霖成绩稍逊。他们都积极参加清末的立宪运动,但张謇更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转而支持共和,为中华民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謇,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江苏南通人。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参与军事机密,因才华横溢,深得吴长庆的青睐。 1881年4月,袁世凯也投入吴长庆军中。吴长庆命袁世凯在营中跟随张謇读书(此年张謇29岁,袁世凯23岁)。张謇以八股命题,袁世凯的文字芜秽,不能成篇。张謇批改其文往往无从下手,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袁世凯虽然学识浅薄,但对老师尚算尊敬,张謇请  相似文献   

10.
张謇与读书     
施洪若 《生活教育》2012,(19):84-85
关于读书的言论,我见到过很多。大多数是思考个人修为的,因为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另外一个是充盈着感动与理性的精神世界。而阅读,是通往精神世界的不二法门。读到《张謇全集》中关于读书的文字,我非常震撼。因为他的读书史,不仅仅充盈着自我的小世界,更重要的是,他穷尽一生站,  相似文献   

11.
以清末南通州的新型工商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为个案来观察,就可以知道辛亥革命的不可避免性。这两方面的势力分别由工商业家张謇和通州知州汪树堂为代表。汪树堂精熟中学之"体",却茫然不知西学之"用";起初尚能与张謇共办团练,但不久就开始抵制大机器工业,认为工厂有碍于地主缙绅与科举制度,一度阻碍了大生纱厂的开车。在厘卡与丝捐和兴办垦牧公司等决策上,汪树堂也总是站在阻碍先进生产方式的旧势力的一边。张謇和汪树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不可调和,而且这类矛盾普遍存在于清末的中国各地并日益激化。最后,新兴力量先试图以立宪然终究以共和来代替帝制独裁,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张謇与维新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謇与维新运动之间的关系用“若即若离”较为客观公允,即一方面同情,甚至支持或者直接介入维新活动;另一方面对维新又有微词而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复杂历史现象的造成,内因是张氏的阶级地位和思想状况,及其与维新派在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外因是当时政坛上的几支活跃派别的制约。这些派别如翁同龠禾的帝党,张之洞、刘坤一的洋务派等,张謇与他们有更多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具有改革精神,他们与维新派有同有异。张氏的“若即若离”,有利于维新运动的开始兴起,却不利于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03年,张謇在通州(今江苏南通)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学校建置遵照癸卯学制的规定,广设新式课程,并延揽中外师资。王国维由罗振玉推荐,应聘入校执教,并受张謇委托,参与学校章程审定、课程设置、教师招聘等初创时期几乎所有校务的处理,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现存张謇的十余通有关书札,不仅反映了他对王国维的信任与重托,也揭示了当时士人对新式教育的探索情状,是研究清末地方兴办新式教育的绝好材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张謇是极其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主要劳绩虽然是在实业与教育两方面,但在政治方面也并非毫无建树。本文着重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察张謇的生平事迹,并且试图评论其功过得失。这里用得着张謇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勿爱其长而因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  相似文献   

15.
张謇作为清末状元,其一生在办实业与兴教育两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他兴办的大生集团至今仍是地方经济的骨干成份,所办的教育事业更是家乡南通的现代教育基础和源泉。在南通的社会发展史上,无人能与之比肩。  相似文献   

16.
张謇与苏北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与苏北区域现代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苏北现代化的规划者和身体力行者。他提出"训农"、"勤工"、"通商"和"兴学"四点建议,制订苏北发展的全面规划;他认为苏北的发展应以治理淮河和开垦荒滩最为重要,又投入资本,参与经营,在治理淮河、苏北沿海垦荒、推进现代工业和发展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均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謇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有着较丰富的旅游经历,其旅游过程亦是一场文化之旅。张謇不但喜欢旅游,而且将旅游观光与事业考察结合起来,与南通的城市建设与经营结合起来,注重城市基础设施、旅游环境建设,注重旅游文化建设,致力于民俗民风的改良,因而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南通旅游文化。打造张謇旅游文化品牌,不仅是现实的需要,而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张謇与中韩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是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他在 1882年曾随清军前往朝鲜 ,协助国王李熙平定“壬午兵变”,并与该国士大夫结交。自此以后 ,与朝鲜友人诗文唱和达46年之久 ,肝胆相照 ,患难与共 ,为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增添了光辉的篇章。本文侧重论析他与韩国诗人金泽荣之间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9.
邂逅张謇     
对张謇最初的想象,还是由于一位同学的提示。这位南通师范的毕业生,被保送到明月三分有其二的扬州,成了我的大学同学,他极其崇敬地谈起了故乡的状元公张謇。三元桥下潺潺的流水、文峰塔边勃勃的绿荫,和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开始闪烁在我追索的记忆里。少年时代,我曾在关于家乡风物的书中见过这  相似文献   

20.
张謇择师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学养深厚,远见卓识,知人善任,择师之举,可见一斑。 一是延聘有真才实学的名师。张謇是清末的一个状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择师问题上,他确信“名师出高徒”,认为学校办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1902年5月,他在南通城南千佛寺故址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曾先后对外延聘了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朱东润、吕思勉和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等名师来校任教。张謇也注意从南通本地网罗人才,当时有时称张謇身边一“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