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瞿林东教授所著《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著者关于中国史学理论遗产的论文集,是著者近20年辛勤探索的结晶。此书在几个方面有值得关注的特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2.
白寿彝先生在史学领域有多方面的理论建树,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最近,北京出版社把白先生谈史学遗产的六篇文章汇集在一起,以《史学遗产六讲》名目编入《大家小书》丛书中出版。六篇文章中,《谈史学遗产》发表于1961年,《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谈历史文献学》、《谈史书的编撰》、《谈历史文学》、《再谈历史文献学》发表于1981到1982年的两年之中。它们不但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工作树立了榜样,而且对于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新史学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一)正确对待史学遗产,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具有优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家对史学本体问题的探讨,积累了相当厚重的理论遗产.在中国古代史学本体论的内涵中,史学"求真"和"寓义"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然而从先秦至清代史家对于史学本体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偏颇,一个时期过度强调史学本体的"求真"理念,另一个时期则过分强调史学本体的"寓义"理念,导致史学思潮在征实与空疏之间畸轻畸重循环发展,给史学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很有必要深入考察古代史家对"史义"认识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借鉴和吸收,丰富和滋养当代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瞿林东著《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书探讨了一个事关历史学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史学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该书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认识,总结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道路,阐述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主流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体现中国当代史学的民族特征和世界特色等内容。它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当代史学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史学理论的自我认识,是对当代史学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标志着中国当代史学理论已经具备了鲜明的自觉意识和深沉的入世品格。  相似文献   

5.
"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底在浙江温州举行,会议重点探讨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分析史学遗产的价值,反思近代以来的史学成就和继承问题,研究中外史学的交流和回响等问题,对于今后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必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一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历史学的研究,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面对各种思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史学研究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早在1980年代初,他就强调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理论的区别,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他对中国近代史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如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阐发,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刘大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方面的理论思考,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值得当代史学工作者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8.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近代化是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特定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流派史家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途径,治史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遗产。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书,主编《历史·现实·人生》系列(七种),发表《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编辑,表面看来只是决定一篇文稿能否发表或一本书能否出版。其实,取舍之间却关系到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向,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因此,在21世纪里编辑们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高尚的道德责任、神圣的学术责任、勇敢的创新责任和无私的提挈责任,等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就运用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自己固有的民族心理、审美意识和传统研究手法来从事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第三阶段是兼取中西理论和方法之所长,以中国自己的现代理论、方法、体系来进行研究。杨兴华的《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一书,体现着古代文学研究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的总体趋向,提出了一些很具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知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的新作《语言与因特网》,这是国际上第一部由主流语言学家撰写的论网络语言现象的著作。在对原作的优点与不足加以评论的基础上,本文还简单地对照分析了国内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我国教育史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读写教学的专著。它根据朱熹读书法将读写教学的宗旨与目标、课程内容及设置、教学过程及方法、教学原则等具体化、序列化、制度化,对我国古代读写教育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同现实息息相关,受到各派政治力量的密切关注。蒋廷黻正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本文简要分析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开拓性的贡献和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基本内容、特点和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部艺术史,只有史没有论会使人感到材料堆砌,枯燥乏味;而只有论没有史则又恰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给人以空泛之感。只有史论结合,才能显示史实的丰富和理论的价值。而史论结合正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舞蹈史》的突出特点。这部舞蹈史还独具特色,它鲜明地体现出时代性、群众性与可读性,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从中使读者了解到整个舞蹈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透过“他者”视角China’s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Culture,Schooling,and Development一书,记录和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眼中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社会文化图景,聚焦了教育人类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族群、文化和教育,其中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等问题的探讨,在时下仍有其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凝聚了一批研究中国民族教育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包括本书的引介者、译者在内,这一代教育人类学人对中国民族教育相关政策、成功案例、研究成果起到了推介、传播等积极作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民族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苗壮先生《笔记小说史》对于笔记小说的分类有较清晰认识,考据功力扎实深厚,对每部作品的出处版本均有准确详实的论述。该书还能够将笔记小说与其他小说形式联系起来,以全面的视角关注小说史发展脉络,注意其内在互动性,还较为自觉地运用了母题研究方法,充分注意到小说文本的互文性。具有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总体特点。该书是笔记小说史同类书中值得重视的一部。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思想家,克拉克.克尔在其《大学的功用》一书中系统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关于美国现代大学的思想。这对美国6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本文试图在评价《大学的功用》的同时,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贺雪峰先生的《新乡土中国》是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的最好解读。本书成功地把握了当下中国的时代背景,作者不盲从,有社会责任感,以农村调查把握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对农村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本书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同时,又适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