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吴死因之争的讨论,认为将洪迈《夷坚志补》卷十八《吴少师》中之吴少师断言为吴并不准确。并由此个案之争,阐述了在对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引起足够的重视的同时,更应对其所载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2.
光绪帝的突然死亡是近代史上一谜。从文献资料和当时情况作一推断,可知光绪是在慈禧的策划下,中毒身亡的。一方面,多年来有不少记载说明光绪确实死于非命,即是被谋害致死的,如《慈禧外纪》、《瀛台泣血记》、《我的前半生》等书均持此说;另一方面,从当时清宫内光绪死亡前后几天的活动可以判断出来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授的死因     
一天上午,某大学的教授楼里传来了一声枪响。警方赶到后,很快进入了传出枪响的索里教授的宿舍,只见索里教授右太阳穴中弹,伏在写字台上,已经死去。在写字台右前方的地毯上,扔着那把自杀用的手枪。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她的死因,历来说法纷纭,各有说辞。本文综合各种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祥林嫂自身所体现出的性格,进行个人的理解与分析,其目的是想更真实更深层次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王国维的死因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分析,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总结各家各派对王国维死因的分析。有利于对王国维学术成就和死因做出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因何而死,很多人将目光锁定在外因或表层的内因上,诸如穷困潦倒,饥寒交迫;“政、族、神、夫”四“权”的束缚;封建礼教观念的摧残;儒、释、道文化的吞噬……祥林嫂于是不堪重负,走向死地。但为什么这样的压迫就会导致祥林嫂的死亡,鲜有触及到精神层面的深度分析更别说对之加以辩论探察了。文章从人物形象、春天意象、作品氛围、题目反讽等多重视角予以透视,认为祥林嫂死于希望的被凌迟、被摧毁。在这个悲剧性的过程中,除了浇薄人情,炎凉社会,礼教观念的摧残,祥林嫂本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对自我生命希望的屠戮。这无疑延续了鲁迅对冲破生存“铁屋子”的庄严思考,还有对“致吾人于美善刚健”的深层叩问与探求。  相似文献   

7.
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通过分析韩复榘与蒋介石之间关系的演变。来揭示复榘被杀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小霸王怒斩于吉》一中,讲述了孙策斩于吉的原冈、经过和结果。从中可知,孙策其人好多疑、心胸狭窄、不能容忍他人。而于吉乃真神仙也,在天旱之时竟能祈得风雨解救万民,在平日能救人万病且在江东数十年没有犯过错误……因而众人仰之于吉,但孙策不能容忍于吉便杀了他,因此失得民心,更使众人惧之。试想若孙策在当时能容忍于吉且纳其为奇才,  相似文献   

9.
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通过分析韩复榘与蒋介石之间关系的演变,来揭示韩复榘被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介子推隐居原因是洁身自好,孤芳不群;隐居地点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孤山;死因是为雷电所击.  相似文献   

11.
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和特征,先著在《词洁》中提出的“洁”同样属于一个蕴含丰富的审美范畴。先著所谓的“洁”主要体现在词调、词的韵律以及语句的锤炼三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洁”的内在核心,而“雅洁”和“才高情真”则是“洁”在更高层面的要求。文章采用分析法着重探讨“洁”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深入地把握先著的词学思想和审美主张。’  相似文献   

12.
蒋捷,宋末词坛四大名家之一。其作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其人特立独行,人品高绝。自宋末元初始,词家多有品评。进入近代,其人其作研究则相对较少。新时期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复兴,词坛名家蒋捷逐渐走入研究者的视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蒋捷研究取得了不少突破。现将20余年蒋捷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番回顾与整理,从六个方面分析其研究的重点与发展轨迹,并就此探寻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希望对于研究者今后开拓视野,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助力。  相似文献   

13.
元结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散文家,对其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纵观近百年研究成果的文类分布、选题内容以及时段发展,发现研究重点由生平行年考证转变为诗文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本世纪十余年。本文从生平行年、诗歌、散文、版本等角度,全面系统梳理、评点元结研究成果,并探索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谢杰是明万历七年(1579)奉命册封琉球王国副使,在中琉关系史上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闽籍使者.其生平事迹,虽史有所载,然多语焉不详;其著述情况,更是著录不一.本文根据近年所钩稽,首次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东岚谢氏宗族>中所载的有关谢杰身世的珍贵史料,从而对谢杰生平事迹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并对知见的谢杰十余种著作,作了全面的梳理与考证.  相似文献   

15.
吴语方言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代代相传,见证了吴地社会、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和流变。吴歌地方色彩的研究必须与吴语方言的研究相结合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吴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吴歌地域风格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黄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歌见解颇深,著作等身,但学界对其诗注研究仍留有一定的空间。笔者通过分析《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得出先生笺注此诗动机主要有:生逢乱世,胸怀拯民治世之志;写诗注诗追求文学的经世致用;与曹氏父子强烈的精神契合。  相似文献   

17.
“吴中四士”因籍贯俱为吴地而得名。吴地由“尚武”转向“崇文”的民风和奢侈的的社会风气铸就了“吴中四士”潇洒放旷的性格,多水的环境与山水明瑟的自然风光成就了其丰富细腻的审美感觉和形象生动、意境清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孙武辨     
破楚战争前后,没有“孙武”生存的空间。孙膑以后的战国诸子,在“孙吴”连用时.根据上下文意思,“孙”全都是指孙膑。是吕不韦的门客们编造了“孙武”故事,司马迁依据这个故事给“孙武”立传。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说文》学四大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段玉裁。从语法的角度对其《说文解字注》进行爬梳抉择,可以发现段氏在训释虚词、分析词或词组的内部结构、分析实词的词性和用法等三个方面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见解,从而显现段氏独具特色的语法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