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彝族先辈在黔西北地区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它们是彝族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梳理和分析,对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楚雄彝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楚雄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彝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陷入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前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全媒体时代保护和开发红河彝族文化,要利用先进、便捷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以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为保护和开发对象,以文化遗产名录为重点传承和保护项目,打造红河彝族文化品牌,实现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人民世代继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凝聚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本文通过对陕西华县对皮影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来探析其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困境,并为华县进一步保护皮影制作工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人民世代继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凝聚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本文通过对陕西华县对皮影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来探析其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困境,并为华县进一步保护皮影制作工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殷墟保护看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特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财富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有效保护才能代代相传,永续利用.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为了适应某方面的特定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博物馆是文化遗产最持久的保护所,也是文物最可靠的归宿,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殷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所具有的地位足以证明,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的产生和发展几乎与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保护、传承同步,其特殊价值和最大的贡献是将人类文化遗产完美地保存下来,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光大.  相似文献   

7.
彝族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彝族立足于世的根本。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经济文化联姻互动的21世纪,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视对彝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现,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精髓和生活体验。有效传承民间舞蹈,是保存民族特性、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使民间舞蹈传承有了新的文化解读,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全面、不到位的尴尬境地也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求民间舞蹈传承的利弊,总结经验与方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绚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博物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制伞技艺凝聚着傣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傣族社会文化的客观反映,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们应该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甘肃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其民间民俗美术种类繁多、形态丰富、意蕴深厚,审美价值极高.它不仅记载着黄河文明的发展进程,反映了陇原大地民俗、民风和民情,而且对于传承陇原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维系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以及我们自己保护不力,这些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在不断地弱化和绝迹.本文着重根据甘肃民间民俗美术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其不断弱化与绝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文博事业的发展趋势和黄石地方矿冶文物资源的展示现状,提出了构建黄石矿冶文化虚拟博物馆的科学理念和方式,指出了矿冶文化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对黄石地区矿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弘扬黄石矿冶文化,抢救和保护黄石地区的矿冶文化遗产,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境的变迁,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遭遇到极大的困境。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从侗族母语——侗语的传承抓起,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采取动态的、创新的、协作的方式,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他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道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教育传承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承之道,需要研究如何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移动技术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突破课堂限制、在博物馆等实地情境中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基于IPAD移动设备,通过博物馆实地探访的场馆教育形式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应从知识学习和态度提升等方面开展。设计相关数字内容与活动任务,搭建移动学习环境,并且实施教学实验来评价此方法。结果显示,基于移动设备的场馆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8.
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色显著,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下,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研究认为,要实现泉州武术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传承,应结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竞赛交流体系;结合当地的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民间、学校、社会相结合的传承体系;结合泉州武术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只能依靠政府增加投入,不能以产业化理念为依托整合自己的特有资源,从事经营性活动,提高资源运营效率。博物馆应该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推动博物馆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和形式,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寻找、摸索、革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路。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原则,完善保护机制、建立保护体系、制定保护措施、合理有效利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得以存活、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