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寨神”(苗语:jio1denb)是苗族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信仰的内在逻辑结构,是由特定的生境和族群关于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模塑的;这种信仰对维持特定的民族社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松桃苗族自治县鸡爪村苗族寨神为例,试图用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揭示这种信仰的原神象征及其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
苗族的行政约束力经历了若干次变迁,但以原生宗教为基础的“鼓社”、“议榔”、“理老”三大支柱仍支撑着苗族社区。苗族原生宗教中存在着许多传统道德精华,认真挖掘,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益处,因此,正确运用好原生宗教约束力对苗族社区的行政管理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寨神"(苗语jio1denb)是苗族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信仰的内在逻辑结构,是由特定的生境和族群关于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模塑的;这种信仰对维持特定的民族社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松桃苗族自治县鸡爪村苗族寨神为例,试图用宗教人类学的视角来揭示这种信仰的原神象征及其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族银饰以凤凰山江的种类最多、最具代表性,其工艺制作讲究色彩性、精巧性和自由拆装的铆接组合性。湘西苗族银饰具有优美含蓄、温婉阴柔之美。在艺术创意中,体现出深沉、恒定及超时空的审美认识以及追求银饰响铃碰撞的音色美学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松桃苗族地区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让这些地区的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也使得祖辈监护和学校教育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削弱。影视、网络等媒体的深入,外出务工年轻人回村后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改变等又影响着儿童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让苗族地区的儿童获得其成长所需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利用其生长的环境和孕育于其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松桃苗族地区的苗族古歌为例,探寻古歌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苗族村落长期以来都有通过举办"扫寨"这一消防预警机制来增强民众防火意识,避免火灾发生的习俗。"扫寨"习俗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禁忌,通过对"扫寨"过程的分析及相关事项的研究,认为"扫寨"这种苗族内生的消防预警机制在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民众的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维护村寨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落后情况下低成本实现农村社区平安、和谐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同仁“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土族人民祭祀二郎神等神灵的盛大仪式活动。通过对尕队、浪加、保安下庄、郭麻日四地的“六月会”的综合分析,发现“六月会”不仅是一项民间信仰活动,也是一场秩序的展演活动。本文将着重分析隐藏在“六月会”参与秩序之后的那些民众生活秩序,并揭示“六月会”及其秩序所起到的增强民众心理认同和规范、教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生产力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与少数民族男性服饰相比,女性服饰往往更具有服饰文化的典型性与稳定性。基于苗族女性服饰民间艺术个案的村寨田野考察,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盛装”服饰体现着苗族女性服饰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获得,呈现着社会性别秩序与规范,揭示出外在服饰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面临着被推入“他者”的处境。  相似文献   

9.
社区旅游的主要内涵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了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昆明乡村社区“农家乐”的发展的现状作出分析。并指出“农家乐”想要实现上档升级,必须依靠政策的制定和规范以及“农家乐”业主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两个主要方面的改变。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社区旅游将旅游开发与当地社区建设并进,从而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明,其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了断裂和危机。梳理文化变迁的概念,以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控拜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苗族村落传统文化的变迁机制,研究其村落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过程及特征。探寻苗族传统村落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及对策,为今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村落文化做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苗族古歌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形式,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的当代生存形态进行多个层面的观照,从中反映其在当今时代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影响的效应。结果显示:村民感知到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改善了交通,但也减弱了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旅游活动对社区主要影响:外来常住人口增多,大量村民外出务工,景区空心化,景区管理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保护,景区都市化严重,村寨民族文化同质化、商业化特征突出。因此,需要认清西江苗寨这种功能变迁的利弊,因势利导地处理好村民“二重性主体”特征,加强旅游开发中的村民参与,提高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与意识,创新、优化旅游开发管理思路与目标,促进西江千户苗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族自我认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语言、历史、宗教等都可以成为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素,在湘西苗族社会中,苗歌也成为苗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对湖南湘西古丈县翁草村湘西苗歌的研究,力图揭示湘西苗族是如何通过苗歌来实现民族认同的。主要从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民族群体人格,民族社会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戚虎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71-173
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松桃苗族文化历史背景和长期受政府压迫、种族歧视的社会生活环境下苗族武术的起源、传授方式、继承情况,探讨发展松桃苗族武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一个喜欢休闲和善于休闲的民族,在众多非休闲的社会活动中具有很多的休闲行为,这些休闲行为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间保证,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其休闲娱乐质量,苗族这种忙里有闲的传统休闲对今天发展休闲经济依然有借鉴意义,个人与单位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从而促进休闲生活的改善和推动我国休闲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贵州雷山县乌东苗寨的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传统的农耕经济到消耗型的伐木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打工经济,目前正在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乌东苗寨经济发展演变历程告诉人们,封闭落后的民族贫困村寨,其经济发展只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充分发挥当地民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建立起适应区域特点、环境友好型的多元复合型经济结构,并充分实现产业链本地化,才能使民族贫困村寨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是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密集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对乡村文化遗产名录的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研究,可以有效地展示和充分发挥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此,季刀苗寨就是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8.
苗族地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开发利用方式单一、家长参与度不高、学校不是本族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忽视学习者实情等问题。苗族地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要有效实施,必须倡导设立多元文化的课程目标、精心选择课程资源、采取多样化地开发形式、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苗族地区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德夯苗寨的个案表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难以操作主要是乡村旅游中各层面的文化冲突,通过更新传统观念、发展民族教育、寻找原生态文化与舞台展演的平衡点等文化调适的方式,有可能让乡村旅游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文化调适的方式入手,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有望从理论层面走向具体操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张全建  王凌 《成人教育》2012,32(3):31-32
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基本理念包括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关注人的生命意义和转变态度、参与合作、行动分享三个主要方面。基本确立了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和社区合作、地方政府支持、高校项目引领、社区全员参与的多元合作的发展模式。为实施上述模式,实行了以职能中心、基地为示范,以学校为载体、活动为形式,以可持续为原则,以自主发展为导向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