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折再画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这样引入的:在纸上画出线段AB及它的中点0,再过0点画出与AB垂直的直线CD,沿直线CD将纸对折,看看线段OA与OB是否重合。其实,教师不妨改变一下教法,学生会学得更有趣味。  相似文献   

2.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六章“实践与探索”单元教学中的问题3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罗湖 《四川教育》2005,(11):30-30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教师运用价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第1节轴对称现象.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折叠、剪纸、“扎眼”、印墨迹以及欣赏与分析图形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是重点节,内容较多,为体现该节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授课时,特设计以下板书:  相似文献   

6.
华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167;10.4.1确定与不确定”中有一事件:纸放到火上,纸被点燃.问该事件是必然会发生还是必然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课本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已经学习了以下几种理论: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九章拓展性问题第7题(第265页)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字宙空间存在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图形.这些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的特性。对我们了解宇宙空间。更好地生活和生产是大有帮助的.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几何》(上册)第一章“丰富的罔形世界”里.为我们认识一些常见的图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1 教学内容 北师大实验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学期第四章第109页.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事例的观察与探索,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我参加了某市举行的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87位教师面对华师大版教材"八上14.3.2等边三角形"这一课题在设计教学引入上,可谓精彩纷呈,本文采撷并整理  相似文献   

12.
四边形和三角形一样,也是基本的平面图形.本章将在七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四边形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学习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将为同学们空间与图形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主要从多种角度引导同学们探索四边形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在本学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求我们“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数学三年级下册)时,  相似文献   

14.
那是我校实施新课程后,初一数学备课组全体老师“上同一节课”活动中的两个教学片段: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华师大版)下册第八章第3节: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经典老课。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学准备起始,教学设计是第一个环节,一个合乎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感觉45分钟的短暂,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探究、创新的教学目的。本文记录了“相反数”教学设计的过程的实践事实。  相似文献   

16.
17.
在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页“整式的加减”中又出现了探索题.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探索型题,学生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捕捉异同)、比较(求同求异)、归纳(总结规律)来提出猜想过程,通过探索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初步建立这一类有递增规律问题的解题模型.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是“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看到更多的立体  相似文献   

19.
张慧 《山东教育》2005,(14):40-40
问过很多同仁,大家普遍认为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生殖系统”是一件挺尴尬的事情。我在第一次带领学生学习这一章时,也有一种硬着头皮的感觉。尤其是“人的生殖”一节,学生纵然感兴趣。也不敢表露出来,很多孩子都低着头,有的甚至不敢看书上的图片。就算偶尔有个别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往往会遭到同学的耻笑。不经意中,学习本节时课堂再次变成了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郑先伟 《湖南教育》2005,(18):36-37
我在教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节“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时,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然后,学生用10分钟相互交流、老师用5分钟总结;随后,10分钟解决“想一想”、10分钟“做一做”,最后5分钟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但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法,从而改变了我的教学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