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色列在举国欢庆耶路撒冷“统一”40周年,却难以掩盖这样的一个事实:在人们鲜活的记忆与感受当中,这个分裂的城市,从来就没有统一过  相似文献   

2.
纪实的情感类电视节目以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同学情、邻里情.战友情等为主要描写和展现对象.突出的是个“情”字,似乎与法律不搭界,但其实还是很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很密切。在这些电视节目制作中如果注意在展现和描写情感的同时穿插一些对法律.法制的大众化“促销”,体现一些编创者对法律.法制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第六个字名曰:“情”。所谓“情”是指感情、激情、情趣、人情味,也就是说写通讯要抒发感情,通讯本身要富于感情色彩。什么是情?情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喜、怒、哀、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爽”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情。“文以情动人”。我欣赏《红楼梦》中写在秦可卿房间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有一次,薛铸为我写字,问写什么,我说就写这两句。“人情炼达即文章”道出了写文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实一旦发生,在报适时就不能有任何改变,只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的原作报道,这是采写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有些事实发生后,不但与过去已发生报道过的事实相似,而且所反映的思想《基本相同,如原样很遣,既缺乏新意,又难以吸引读者。在遇到这种同类的事实时.我们一般总觉得报纸已报道过,再没必要下功夫采写。那么,这种表面上看似已报道过的类似事实,还有没有再报道的价值?我觉得,这里的关键还是看来写者有没有发现新东西的本领,会不会在看似已发生的“静止”的事实中,寻求出“动”态的东西来,化静为功.写出新意。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6.
双关语在写文章用词造句中是常用的。这种双关语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读起来幽默、风趣、生动。最近我去了一趟四川奉节的白帝城,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竹枝词碑廊中,重读了他流放巴楚间写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这是一首情歌,第三四句写的是天气的阴晴,说它没“晴”吧,还有“晴”,而实际是表达人的情感,说他没“情”还有“情”,真是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从这首竹枝词我想到了漫画的创作。长期从事  相似文献   

7.
三、传激荡人心之情,增强作品感染性 传情,指细节能够表现、传达、交流和激起读者的情感功能。唐代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细节传情是增强作品感染性的重要手段。 细节传情往往是很含蓄、丰富、深沉的。写欢乐之情,可以不着“欢”、“乐”一字,写悲愤之情可以不着“悲”、“愤”一字。在这点上,一些名篇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例如南北朝《木兰辞》写花木兰  相似文献   

8.
对父亲.母亲这辈子从来没有主动过.就连做爱都没有睁开过眼——她这辈子没对任何男人说过一个“爱“字.这对她是空白  相似文献   

9.
孙爱娟 《大观周刊》2013,(10):271-271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教师应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文学书简     
六十四年轻人易于激动,写诗作文,总是抒不完的情,恨不得每写一句都感叹一声“啊”。有人说,每个18岁的青年都是诗人,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抒情也要有个“度”,不能过多,过滥。孙犁在给一个业余作者的信中说:“即使是散文,抒情也要有所控制;抒情而又有含蓄,方是文章精美之路。一味抒情,则等于没有抒情。”(《远道集·芸斋书简》)你这篇散文中,抒情的句子太多了,反而把本来很浓的情感冲淡了,稀释了。所谓“直抒胸臆”,并不是要把自己想到的直陈感情的话统统说出,而是在情不能自已时点到即可。也就是说,要使自己一腔真情蕴含在、浸润在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中,让读者去感受、去体味,而不可由作者时时站出来大发感慨。少男少女谈恋爱时,含情脉脉的一  相似文献   

11.
杂文的情感表达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作者把喜怒爱憎、是非褒贬的强烈感情熔铸到议论说理的字里行间,并有选择地传递给读者,以影响读者情绪,调动阅读者兴趣,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杂文中情感表达的劣优,与作者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关系甚密。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情是文章的灵魂,要使文章有情,作者必须有情。”那么,杂文的情感表达有哪些方法呢?目前见诸报端和笔者总结的有这么几种,现拟出来,与杂文爱好者共勉。 (一)依靠事实流露情感。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杂文举例的事实判断选择,让情感从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看似无情却有情。一篇杂文落成,理在其中,情亦在  相似文献   

12.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来都是一个不平静的港湾,天灾人祸时时刻刻在我们身旁发生。而历史上每发生一次突发事件都与记者、新闻界有关,没有记者们的报道,便没有我们今天谈到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他们写的。 突发事件一般是出人意料、突然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这事实不会重复。突发事件时效性强,记者在事发地点采摄录下的珍贵资料,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而  相似文献   

13.
一我们的杂文,它的基调是歌颂,还是暴露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早已解决了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 “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这里包含着许多糊塗观念。文艺作品并不是从来都这样。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并没有找到过光明,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专门宣传悲观厌世的。相反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就是以写光明为主。他们也写工作中的缺点,也写反面的人物,但是这种描写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反动时期的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4.
张超 《军事记者》2012,(10):68-68
在新闻界,人们批评文风不实者时,往往会说其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其实,道听途说无妨。关键是要肯下功夫把“听”来的新闻线索了解清楚,搞个明白,然后再动笔写稿。笔者从事新闻报道以来.就有不少文章都是“道听途说”后,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挖掘而得来的。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莫先乎情。”就是说,章要想打动读的心,首先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征服读。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  相似文献   

16.
舒芜  少辰 《出版参考》2006,(8):10-10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具体来说,它是指人的喜、怒、衣乐等心理表现,章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勰在(心雕龙中提出“为情而造”,认为情感是“”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形”、情变所孕“、”为情要约而写真“等等,高尔基也认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因此,为情与作历来是相互关联、必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说的新闻,就是通常所说的消息。有人说,作为报道体裁,通讯、报告文学的情感流露较为明显,消息何言情感?其实不然。新闻的传播,同样有赖于受众的情感体验与唤起。首先,新闻的传播离不开人,人是有情感的。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以人为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李献杰 《大观周刊》2011,(40):146-146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巧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创设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素材、幻灯片、flash动画等情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若好之者,好之者莫若乐知者。而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过程则应该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地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课堂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一汤显祖以其杰出的“临川四梦”和诗文创作成就震撼了明代后期的文坛。他以“情”批判封建道德中不合理的规条、揭露现实世界的弊政、憧憬封建治世的理想,对晚明及清代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学术界对汤显祖关于“情”与“理”的基本观点却有着一些误解,这集中表现在一些论著中都提到的汤显祖“以人情对抗天理”这样一个成说,一些有影响的论著认为汤显祖在《寄达观》简中说过“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样的话,甚至将“情有者,理必无”作为汤显祖思想的首要特点,认为在汤显祖心目中,情与理的矛盾“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