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提到杜甫,通常联想到的是诗人那饱经沧桑的忧国忧民形象。但每一个人都不会绝对地属于某一种性格,杜甫也不例外。除了内敛沉郁之外,“清狂”也是杜甫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他的一生。文章将从老杜之狂的形成原因、表现、作用以及文人对其“狂”的评价,对杜甫清狂的性格进行文学性解读。  相似文献   

2.
《东皋杂录》云,有人问王安石:“老杜诗何故妙绝古今?”王安石回答说:“老杜固尝言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把读书多看做杜甫诗“妙绝古今”的唯一原因,应当说是不全面的。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读书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杜甫究竟读了多少书呢?  相似文献   

3.
杜甫入蜀的行动是经过诗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老杜入蜀原因有四:一是仁途失意;二是身处绝境;三是战争威胁;四是“借道他适”。杜 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入蜀既是唯一选择,也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4.
杜甫早年自评其诗赋时所道及的“沉郁顿挫”,是针对他39岁以前的作品说的,其原始意义与后人所揭示的老杜诗风并不相同。“沉郁”指作家创作的深沉用思,“顿挫”指作品的艺术情韵,并不表现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以及音韵圆熟老成,结构起伏波澜等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杜诗风格的发展经历了渐变的过程,早期的风格对老杜诗风的形成起到了规定和制约作用,其前后期诗风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6.
数词入诗,“一”字入诗,这是唐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之一,而“诗圣”杜甫尤其喜欢使用“一”字。笔者调查了他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用“一”字的就有三百九十八首,“一”字出现了四百六十一次。老杜是个“苦用心”的诗人,他特别重视锻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方面吸收汉魏六朝以来文学语言的精华,一方面使用唐人口语中的词  相似文献   

7.
阳春三月,碧空如洗,阳光灿烂。诗人李白在“新大兴”闲逛,忽然手机响了,原来是好友杜甫:“老李,我是老杜。今天是我六十岁的生日,我请你到四星级酒店‘威斯特’吃饭。我和几个朋友正等着你呢,快来。”李白高兴极了,拿起手机拨通160给杜甫点了一首《生日快乐》。这时李白的呼机响了,是孟浩然发出的信息。李白想:难道孟兄也要请我吃饭?他好奇地看了下面的文字:我要坐“豪华7号”顺流到扬州去,请速速来黄鹤楼。这下李白急了,坐上小轿车飞快地来到黄鹤楼,早把杜甫的生日忘得一干二净。李白一下车就看见孟浩然在船上向他招手…  相似文献   

8.
昏官当政     
同学是多么期待班会课啊!因为这是唯一没有老师参与的课。所以一到星期五,就有同学拽着我的辫子问:“快说!这节班会课干什么?”到了班会课,我强做笑脸,走上讲台,不知是不是刚做了眼保健操,同学们的眼睛闪闪发亮,期待地看着我。“我是个昏官!我对不起你们啊!我辜负了人们对我的期望啊!”我在心里说。我的忘性大,总是“屎到临头才入厕”,想起还要主持班会时,已是上课铃打了。只见我急急忙忙地奔向讲台,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上班会的主题:“故事会”。“故事会”是我临阵磨枪的应急策略。不必说主题的无聊与单调,班会课的内容也着实催眠。范都都在我们班有“故事大王”之称,主要是从体重和讲故事的次数上来评判的。范都都最喜欢在故事会上抛头露面,他的一只胖手在沉默的人群中格外突出。我几乎是感激得热泪盈眶,赶忙护驾,请这位救场的英雄上讲台。没想到啊想不到,他一上讲台就赖着不下来了!此人内功甚高,总喜欢自己编故事,由于故事的内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所以他讲着讲着,就嘻哈乱笑起来。要是他单纯地笑也罢,可他在笑的同时,仍坚持不懈地讲,把吐沫喷了前排同学一桌子。他编的故事不仅血腥、冗长,其荒诞程度也令人肃然起敬。台下同学总是不满地嘟囔道:“那谁谁不是已经被...  相似文献   

9.
《今日中学生》2014,(13):9-10
正一开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讲台,因为讲台上的老庄说,他这节课只讲一道题。我们暗忖,会是什么"世纪难题",要花一节整课的时间?"老庄"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因为年纪较长,同学们在他姓氏前亲切地冠以"老"字,以此来拉近师生关系。老庄为人狡黠,但也大方地接受了。老庄面朝黑板,脚下摆出弓步,大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一截白粉笔,在坚硬  相似文献   

10.
老杜一句诗的联想孟冬唐朝杜甫曾有名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说的是选用兵器当挑杀伤力最强的。由此推及我们选人组织部门选干部──尤其是职业学校选校长,应当挑选年富力强、有责任心的“年轻的一代”。这样讲绝不是说人老了就“弱弓”、“短箭”,而是说“长...  相似文献   

11.
赵敏  刘飞 《四川教育》2013,(12):22-24
在记住他的形貌之前,大家先记住的是他的名字。在一群人中,一听到他自我介绍“杜甫”二字,大家都纷纷一惊,然后又畅快一笑,诗圣之名,千载流传,自然是家喻户晓。习惯了人们惊讶的表情,他依旧面带微笑,温文尔雅,一脸谦和地说,“对,就是那个杜甫”,亦不做多余的解释——重名而已。年届而立的杜甫,是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以下简称“北小”)的一名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的身份,似乎与大家“望名生义”产生的“诗意盎然”的猜测大相径庭。同一个名字,两种不同的人生,一个恣意在万古传世的灵动诗歌之中,一个耕耘在教学的理性演绎之间。一个以其文名而广为人知,而另一个却隐于闹世的一方静土,执教三尺讲台,渴望做课堂交响的指挥,成为孩子心灵的捕手。  相似文献   

12.
与共和国同龄的杜本然,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学的是正I*正派的商业经济,却实实在在于了25年教育。但他名声在“外”——华南第一大都市广州的商业圈里无人不知社本然:广州市第二商业中专和第二商业技工学校“一马双跨”的校长,广州市商业经济技能鉴定站的站长。学商业经济却置身教坛的老杜把书教得也很“本然”,早在1989年他就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一既当校长又当站长,每天被大事小情包围着,但是老杜一直没走下三尺讲台。在商业中专的教学档案中,你能看见社本然名下教过好多门主干课程的记载。那一年,杜校…  相似文献   

13.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  相似文献   

14.
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句,意象鲜明,厥旨遥深,实乃老杜精心结撰的千古名句,也是他晚年刻意追求律诗创作艺术的具体表现之一。然自胡适以来多有误解或贬斥者。本文实事求是,驳谬纠偏,探真赏美,还其本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应该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情景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道,也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让人忧虑。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创作把语言的追求与生死联系起来.这种惊人之语在他的诗歌里,一方面体现在语言的传神上,古人说"老杜炼神",但是,这种传神,又和诗句中的关键字离不开关系.另一方面,惊人之语体现在语言传达情感感动人的巨大力量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说实话,看到陈天阳同学在他的习作《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中说,“在众多的唐诗作者中”,他“最喜欢的是王维”时,我心中愣了一下。诚如习作中所说的,王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但他的作品远远没有李白、杜甫的那么好懂,所以同学们对他的熟悉程度也远不及李白和杜甫。而且,他对佛教还不是在“晚年时据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是他对佛教有着很深的研究,并且通过他的作品宣扬着佛教禅理。对佛教,同学们恐怕也知道,是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封建迷信”来概括的。它有迷信的一面,但它也有自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它自传入我国后,就对我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18.
秘密     
一天晚自习,我正在办公室批阅学生作业,班长小斌进来报告:“晚饭前,小刚父亲送来的50元钱不翼而飞,小刚现在正哭得伤心呢!”我赶紧来到教室,一边安慰小刚,一边想着办法。随后,我对全班同学说:“小刚兄妹两人读书,他母亲体弱多病,靠他父亲一人养家糊口,这可是他半个月的生活费啊!现在我把教室的灯关了,全班同学依次从讲台前经过。谁不经意拿了他的钱,请放到讲台上,给你一个改过的机会,请珍惜!”顿时,教室里一片漆黑,全班同学依次从讲台前经过之后,我打开灯一看,讲台上什么也没有。我非常愤慨地说:“我不想当众出你的丑,再给你一次机会,请自重…  相似文献   

19.
师爱无痕     
上课铃响了,一位数学老师走进教室,发现讲桌上有很厚的一层灰尘,那是刚擦完黑板的同学的“杰作”。他走下讲台,背对学生,把讲桌上的灰尘轻轻吹到讲台上,然后开始讲课。我的心灵在瞬间受到了触动。这是多么细微的一件小事,我却分明看到了这位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他把灰尘给了自己,把清洁给了大家。我想起自己以前处理这些灰尘的方法:站在讲台上,用教科书往台下一扌扇,或是用嘴一吹,就轻易地把灰尘“转移”到讲桌前的两个学生身上。有个调皮的学生也曾经对我说:“老师,你真不文明。”当时,我只当做他一时的调皮,并没有在意,也没有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下去吧     
有一天下大雨,体育课没法上,老师带我们在教室内做游戏。他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说:“谁再来添几笔,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圆代表太阳?”太简单了,同学们纷纷举手。老师随便点了一个人。这名同学兴致勃勃走上讲台,开始在圆圈周围添小线段,像太阳发出的光芒。不料,老师在一旁笑道:“第一笔就画错了!”这名同学一愣,怀疑地望着老师。老师说:“下去吧!”他就下去了。老师擦掉小线段,回头问:“谁再来?”又一名同学大步流星走上讲台,拿起笔,开始在圆旁边画树。老师笑道:“有这么干的么?”这名同学也是一愣,继而回头瞅老师。老师说:“下去吧!”他也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