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掌握技术"一直是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的目标.但是"掌握技术"建立在不全面技术观的基础上,因此将其确认为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的目标是不合理的.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技术是"形而下"和"形而上"相统一的文化.基于这一认识,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应实现从"掌握技术"向"理解技术"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流"技术是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中的一种新型网络程序设计技术,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Delphi语言为平台,从文本、图形和声音方面介绍"流"技术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用技术教师部分是由物理或化学老师转行而来,笔者就是化学老师转行,在化学的教学中做"实验"是经常的事情,但改教通用技术以后,之前做"实验",现在要改为做"试验",如果没有正确区分这两者的正确意义,就会把"试验"课上成"实验"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体辅导"也被称为"团体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技术"是指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运用团体咨询理论,创设团体情境,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脑力振荡等方法,达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暗示、模仿、参与中改变态度和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学院始建于1959年;2001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大基地",学院享有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的美誉。目前,学院开设有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铸造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四十四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学院是全国机械行业职教系统"数控"、"焊接"专业的牵头院校。数控技术是"国家精品专业"和"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是"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其机制,焊接,数控等专业享有盛誉,全国有名。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美国哲学家威廉·福克纲说:"没有技术和知识,我们将无依无靠."因此,学习劳动与技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举措.劳技课以实践为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提高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发展素质.  相似文献   

7.
陈晓珊  戚万学 《教育研究》2021,42(10):45-61
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重塑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技术的教育应用的逻辑不是由技术工具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背后的原理决定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技术重塑教育本质上是技术重塑了"进行教育的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基础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教育现象的发现、捕捉和利用是技术重塑教育的逻辑起点.单一的技术要具备重塑教育的力量需要经过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由单数技术、单体技术走向复数技术、组合技术,形成"域".教育的重塑本质上是"域"的更替,是新域取代旧域的重新域定、重新定义教育的过程.教育会随着技术的进化出现结构的变化,改变教育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等整套安排,重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在教育被技术重塑的过程中,技术将逐步代替我们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演变为教育变革的阻力,教育技术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技术"发展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媒介技术史和教育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来界定一种"媒介技术"。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第三,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彩云 《教育与职业》2008,(11):108-109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践是目前中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作品教学是指进行作品的学习和创作的教学,它是提高大学"技术-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技术-艺术"作品教学的核心是以作品教学为平台,以提高作品能力为目的,通过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去实现"技术-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力;作品教学要能真正实施并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有扎实可靠的作品教学理论和作品教学体系作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利用以"3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管理和区域规划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对"3S"技术作了简要介绍,重点从其技术方面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并预测"3S"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志凤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61-64
"双高计划"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高水平教师是核心和根本,先进性教材是物化成效,高效性教法是创新方向.在明确"双高计划"院校"三教"改革基本逻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本方向,探索其行动策略: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对接产业需求;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对接岗位人才需求;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与教学理论互动演变过程中,技术革命及其在教学场域中的应用,推动了教学理论形态转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倒逼教学改革,人工智能教育的勃兴反衬教学论范式滞后,教学论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理论范式的转变.但是数据算法的确定性与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人工智能技术可计算性以及技术陷阱,决定教学论范式转变是有限度的.以"变"促"不变",智能时代教学论必须坚守"不变"的价值立场,回归育人初心.  相似文献   

14.
高等美术教育应是培养具有美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创新型教育.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抛弃陈腐的"技术至上"、重"术"轻"美"观念,以学生把握"美"为重点,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做到以"美"导"术","美"与"术"的共进.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对珍妮特·埃文斯、德布鲁因、柴田亚衣等的自由泳"直臂移臂"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世界众多自由泳优秀选手、特别是女子选手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直臂移臂"技术,取得优异成绩并打破世界纪录.该技术特点是划臂频率快、动 作自然、力量大、转髋效果好,"直臂移臂"技术是21世纪自由泳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就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公共课程"液压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和组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技术职官":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师资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技术职官"是手工业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师资.其中,畴官、农官、工官、商官等皆在相应领域发挥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在"官师一体"总体特征之下,古代技术职官制度凸显出"资源优势"与"效率压抑"、"技术精神"与"产业异化"、"教育传承"与"教育异化"、"民本思想"与"官本属性"并存的多重效应.尽管时代发生巨变,但剖析古代技术职官制度对于职业教育本质理解以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元认知技术"与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元认知的角度探讨了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元认知技术"是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元认知技术"模型,以及初步探讨了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元认知技术"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技术适应性"是职教本科的本质特征,唯有"技术适应",职教本科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工作世界中,"技术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岗位及岗位群所需功能型技术的掌握、迁移和拓展.工作世界对"技术适应性"的要求与现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固化之间的矛盾是职教本科诞生的根本源泉.作为擎秉职业教育希望之光的职教本科,必须有决心和智慧承担起"培育学生技术适应性"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20.
李永 《现代语文》2006,(2):119-119
在当代汉语应用中,"数字"和"数码"已不再仅仅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和符码,它们还具有了特定的含义."数字"是指信号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数码"则是二进制数字编码的简称,二者可表达某种与计算机、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语义信息."数字"和"数码"原是英语digital的汉译,后者义指"数字计算机的".在这种新生意义上,"数字"和"数码"的使用令人关注:一方面,"数字"和"数码"可以通用,相互替换,如"数码相机"可说成"数字相机";另一方面,二者在使用上又有所区别,如"数字农业"、"数字航天"一般不能说成"数码农业"、"数码航天".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与另一个词相结合时,二者出现的频率不同,在使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